這應該是乙個老話題,但說以色列不受歡迎是不準確的,至少不是全部,而且並非總是如此。
首先,從客體上看,以色列人氣不高似乎是近幾十年來的主流,從聯合國對巴以問題的表決結果可以看出。 大多數國家反對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及其對巴勒斯坦人的不人道待遇。 但也有支援以色列的人,支持者中有許多具有國際話語權的重量級國家,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國。
從時間上看,支援以色列建國及其早年的國家很多,尤其是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兩大強國。 這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歐亞大陸的許多國家剛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受戰爭創傷,出於對猶太人的同情,支援建立以色列國是閉上眼睛,別無選擇的政治正確。
至於中東阿拉伯人的態度,他們的不滿和反對根本不重要,因為他們當時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並不相同。 而且,當時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沙特等國的要求並不統一,基本上是建立在巴勒斯坦地區可以撕掉一塊的心態之上。 因此,最初,以色列的國際形象非常積極。
從以上兩個角度來看,以色列目前所謂的不得人心,是由建國後的諸多行為和國際環境決定的。
說到行為,以色列之所以無法洗清自己的名義,主要是其對巴勒斯坦地區的侵占,雖然國界往往由強黨決定,但要迅速撥開爛攤子,盡可能用手腳洗淨要麼必須有充分的理由讓大多數國家支援它。
例如,當德國占領蘇台德地區並吞併奧地利時,主要是迅速占領這些地區,沒有出現重大混亂。 這其中有同氏族、同同氏族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德國在內政外交上準備得比較充分。 如果不是德國膨脹的征服慾望和英法將麻煩向東轉移的戰略陰謀,德國就不會再等待未來了,世界也會是不同的格局,但這是另乙個故事了。
以色列在地理和綜合實力上顯然沒有德國的實力,雖然看起來周圍的對手較弱,但在種族和宗教信仰上差異太大,人口規模不是以色列可以接受的。
阿拉伯人再有多少教派,也是他們自己的內部矛盾,很難把他們聯絡在一起是事實,但他們對以色列的態度基本上是統一的。
在文化上,由於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所共有的獨特特徵,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並不包容,沒有人願意同化任何人。
阿拉伯人在中東的資源優勢,讓他們在世界經濟中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雖然軍事水平比不上以色列,但富人在任何時候都不缺朋友,只要以色列沒有勇氣和手段像老虎一樣吞山吞河, 依靠對巴勒斯坦(更準確地說,阿拉伯領土)這種小打小鬧、鬼鬼祟祟的方式,以色列的形象不會好,拖得越久,名聲就越差。
關鍵是以色列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昨天,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也公開表示:“以色列軍隊遭到來自加沙地帶,黎巴嫩,敘利亞,約旦河西岸,伊拉克,葉門和伊朗的襲擊。 目前,以色列軍隊已在其中六個戰場作出反應並採取行動。 ”
加蘭特能意識到的是:這將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代價高昂。
算上以色列的對手,其實只有巴勒斯坦哈馬斯、黎巴嫩安拉、敘利亞、其他葉門胡塞武裝、伊拉克什葉派、伊朗、以色列並不相近,也就是說,他真正的對手只有哈馬斯、黎巴嫩安拉和敘利亞,那裡的內亂還沒有結束,這三股勢力在軍事實力上都比不上以色列, 而他們能得到的軍事援助也非常有限,可以說以色列完全是欺負人。
對於與衝突無關的旁觀者,每個人的同情都傾向於偏向弱勢的一方。 而且,如前所述,美國作為以色列的一貫支持者,也極大地影響了世界各國對以色列的評價。 我不敢對你說不負責任的話,也不敢罵你的狗。
還有乙個關鍵因素讓以色列非常不得人心,那就是以色列在戰爭中對平民的傷害,不管你怎麼把哈馬斯形容成躲在平民中間的惡魔,以平民為盾牌,你都無法掩蓋平民被以色列打死打傷的事實,以色列如果不改變戰略,只會把自己塗得越來越黑。
最後,從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來看,以色列的不受歡迎也與其民族認同有關。 全球經濟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但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這是乙個抽象的概念,而貧富差距的拉大更接近於他們自己的個人感受,財富去哪兒了?吞噬了大量財富的猶太富豪很容易被公眾與以色列聯絡在一起,這是以色列不受歡迎的社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