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乙個對歷史著迷的旅行者。
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是二戰前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 然而,戰後法國並沒有因為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沒有在勝利的餘暉中大搖大擺,而是選擇了低調的姿態,像乙隻縮頭的。
法國人不願意成為縮頭的,但他們不夠強壯,別無選擇,只能這樣做。 儘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法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戰前,法國是站在富人的一邊,是高利貸的代名詞,可以說富人是競爭對手。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不僅耗盡了國庫,還背負了沉重的外債。 到2024年底,法國的預算赤字超過180億法郎,法國的金法郎幾乎一文不值。 此外,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 事實上,法國的財政已經岌岌可危。
雪上加霜的是,法國在戰爭期間失去了大量人口,尤其是年輕人。 這場戰爭導致法國有400多萬人,佔該國人口的10%以上,對法國的基本面產生了巨大影響。 巨大的人口流失,加上人口增長緩慢,使法國勞動力和士兵嚴重短缺,進而影響了法國的工業和經濟發展。
戰後,法國急需資金來維持國家的運作、償還債務和重建。 然而,法國的工業和經濟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這些地區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 這導致了法國工業和經濟的挫折,這使得無法有效地重建,更不用說更新裝置和擴大生產了。 結果,法國的工業和經濟發展一直舉步維艱,與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差距逐漸拉大。
面對這種困境,法國不得不選擇保守姿態,試圖鞏固國家的基礎。 為了阻止德國的崛起,法國在德國周圍建立了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並建立了戰略包圍圈。 然而,即便如此,法國仍然憂心忡忡,並與英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盟關係。 法國和英國一樣,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嚴重影響,不願意輕易捲入一場新的戰爭。
當德國崛起時,法國和英國選擇了綏靖政策,一步步做出讓步,導致德國逐漸壯大。 直到德國對英法宣戰,兩國才被動回應。 然而,在法國戰役期間,德國人出人意料地越過了阿登山脈,使法國耗資建造的馬其諾防線成為裝飾品,並最終為其萎縮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如果法國從一開始就選擇強硬立場,而不是縮頭與英國一起對抗德國,德國可能就不能輕易崛起。 然而,法國的縮龜並不是乙個錯誤的選擇,而是乙個無奈的舉動。 如果法國像美國一樣富裕,擁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法國可能不必退縮,更不用說建造馬其諾防線了。 事實上,在法國成為乙隻縮小的是乙個勉強的選擇。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世界通史》、《法國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