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公約》實踐,深化文明互鑒”是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主題,於2024年10月16日在成都成功舉辦。 什麼樣的“約”是“應驗”的?2024年10月17日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三十二屆會議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 《公約》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尊重有關群體、群體和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及其相互欣賞的認識;國際合作與援助。 眾所周知,自從“站立”和“勞動”造就了人類,人類在“勞動”中創造了“語言”,在漫長的歷史迭代過程中,文化遺產逐漸如星辰閃爍,熠熠生輝。 非物質文化遺產,即“群體、群體,有時是個人及其相關工具、物品、手工藝品和文化遺址的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如《公約》所定義),是相輔相成的。
分享什麼樣的“實踐”?2024年,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24年,中國成為《公約》締約國2024年,中國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程式2024年,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518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發布510項,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名錄發布147項2024年,**批准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1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充套件項清單164項在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中國擁有最多的34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代又一代先輩艱苦奮鬥,孜孜不倦,留下了光輝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世界上唯一乙個不間斷、不斷發展的人類文明傳承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分享我們祖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民享受它。
什麼是相互學習?在《公約》頒布20周年之際,在中國成都舉行的為期五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五大洲非物質文化遺產、神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巴蜀非物質文化遺產、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序舉行, 35個特色鮮明的節日、579個子活動,來自全國各地、47個國家和地區的900餘項非遺專案,6000餘名代表和非遺傳承人在古都天府激情相聚天府大巡遊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吸引了4萬多名觀眾,參與者在都江堰等9個地方進行了演出來自21個國家的218名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學者齊聚成都論壇,共同檢討國際社會對《公約》的執行情況,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交流互鑒塞爾維亞銀器、波蘭柳編、尼泊爾手工毯、法式刺繡、吹製玻璃、中國銀絲、剪紙、中韓共創的蜀繡“紅晚秋”等,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交流和跨境合作。 與會人員就推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學術活動品牌開展了真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