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式併購、廉價出售資產、免除鉅額債務......2024年即將結束,一些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正在竭盡全力頻繁“空殼”出手,試圖通過美化資產負債表來規避退市風險。
上市公司試圖維持其“上市”地位並非不可理解。 通過資產重組等商機拓展業務,開闢新的業績增長點,實現“絕境生存”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把“保命在殼裡”當成救命稻草,鑽空打“財術”,那絕對不是正確的辦法。
即使運氣成功“保殼”,帶來“空殼”勉強在資本市場生存,但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營狀況並未得到實質性改善,前景依然堪憂,更有可能繼續“*ST”。 過往經驗表明,有不少上市公司為了延續A股的生命力而“恐慌擇路”,選擇質量差、難以協調的行業急於兼併,這些不良資產被置換,反而加速企業走向退市甚至破產的深淵。
上市公司的“花殼”不利於A**領域的長期健康發展。 部分公司之所以瀕臨退市,主要是因為公司治理水平低下,業績不景氣,而美化財務狀況等突如其來的交易等短期手段並沒有真正改變公司的實際狀況。 如果A**市場充斥著這樣的“殭屍企業”,那麼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就難以有效發揮,優秀企業的價值就無法真正體現,整個**市場的健康有序執行也談不上。
併購、重組、債務減免等應該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強的手段,而不是避免退市的“命丹”。未來,監管部門要努力堵住退市的漏洞,疏通退市的堵點,加大退市力度。 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和細化退市指標,加大金融經營“炮轟”難度,保持併購重組的嚴肅性。 另一方面,要加強日常監管,對“動不動、跟不上”的上市公司要嚴格執行“應盡可能撤退”。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想被資本市場淘汰,它應該少一些壞主意,多一些真正的業務。 只有從自身實際需求出發,吸收優質資產,恢復造血能力,真正做好經營業績,才能實現重生,實現良性健康發展。 反之,如果確實因為管理不善觸及了退市紅線,不如大方告別,也不要冒著被嚴懲、嚴懲的風險違規“護殼”。 (作者:李華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