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關注Touhao Su 60年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1-31

深深關注Touhao Su 60年

黃文璧:關於新疆考古的一封長信。

作者:王炳華(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黃文璧. 學者傳記。

黃文弼(1893-1966)是湖北漢川人。 考古學家、西北歷史學家和地質學家。 20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留校任教2024年至2024年,他參加了西北科學考察新疆等地,期間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進入羅布泊地區2024年至2024年,他第二次前往新疆,再次進入羅布泊地區2024年任西北聯大歷史系、邊疆政府系主任,2024年第三次赴新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2024年至2024年第四次赴新疆進行考古調查發掘。 著有《羅步納爾考古學》、《塔里木盆地考古學》、《吐魯番考古學》等。

過去]一。今年是黃文碧先生誕辰130周年。

在新疆考古界和西北歷史地質界,黃文璧先生的開創性工作廣為人知。 自2024年參加西北科學考察以來,他一生都與新疆考古事業相伴。 他留下的以“三錄兩藏”(《羅布納爾考古志》《塔里木盆地考古志》《吐魯番考古志》《高昌陶器志》《高昌磚志》)為代表的新疆考古成果,無疑是該領域的奠基之作。

十年前,在黃文璧先生誕辰120周年、新疆師範大學黃文璧中心成立之際,我寫了《黃文璧與新疆考古》,緬懷這位考古前輩說:“黃文璧先生具有很強的歷史文化素養,對歐亞文化的視野開闊,更有愛國情懷, 以及勇氣和艱辛感。他懷揣著個人志向投身於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將自己的一生與新疆文物考古事業融為一體,這是新疆文物考古事業的一件幸運事,也是黃文璧先生個人的祝福。”

這些年來,我心裡一直記得,我曾經藏過黃文弼先生的一封長信,於是不止一次地找過,但始終沒有找到。 2024年夏天,我去了久違的烏魯木齊,但依舊有老居,經過徹底的搜尋,在記憶力比我好的妻子的幫助下,我在床底下黑暗的櫃子裡找到了幾個紙箱,開啟了它們, 最後看到了那本失傳已久的黃氏手寫舊書,當時的激動之情難以形容。

黃文璧在考古的路上。

我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尋求,老人對新疆、對新疆考古、對後來對新疆考古的熱愛,依然是那麼清晰和強烈。

我想先把這封珍貴的信記錄在原文中(對部分文字有更正),並與讀者分享如下:

炳華、明哲同志:

作為對你2月20日來信的回信,我祝願你實現在新疆謀求終身事業的雄心壯志。 新疆與內陸土壤相連,歷來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歷史文化方面,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尤為豐富,要想研究中國史或亞洲史,新疆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目前,國內學習新疆的人並不多,我哥哥等人率先立下了這個大志,是值得佩服的。 我已經研究這個地區40年了,現在我老了,我希望我的後人能繼續取得比以前更多的成就。

我對這封信中提到的四個問題知之甚少。 我只談談目前工作的具體計畫。 正如你在信中提到的,北疆的歷史形勢與南疆不同,但要開展工作,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我們的計畫。 南疆的前輩們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出土的文物也十分豐富。 對我們來說,對我們以前所做的事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會更容易。 北疆就不是這樣了,北疆還是最好的地方,前輩們也沒多做。 2024年,我組與自治區文物工作組進行了初步調查,但並不深入、全面。 因此,北疆考古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入全面調查。 根據調查結果,選擇較為重要的典型地點進行部分挖掘。 其次,我們將討論如何選擇鑰匙挖掘。 當然,當我們閱讀乙個地區的文獻,在實地做一些研究,把兩者結合起來做比較研究時,自然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做更深入的研究。 這就是我們挖掘工作的用武之地。 這是一回事。 我們在進行的時候,要考慮挖掘的條件,土的問題,埋藏的問題,工程的問題,技術的問題等等,這些都大體上是合適的,這是我們挖掘的開始。 至於挖掘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點,同志們都有一定的經驗,就不多說了。 同志們:北疆的資料還很差,要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積累更多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

其次,我們談談閱讀古籍的問題。 當然,閱讀文學作品是我們開始在乙個地區工作的起點。 遺址的調查和文物的審批,都是依靠文獻記載作為我們初步認識的依據。 但是,文獻一直很複雜,優缺點是相輔相成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做精簡的工作呢?文獻雖然不是第一手資料,但它總結了前人的研究經驗,簡明扼要、系統地進行了介紹,以便我們可以將其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文獻仍然很有價值。 但是,有很多檔案抄襲,錯誤百出,所以我們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選擇第一手文獻,如實反映當時的情況,仔細閱讀,認真研究。 根據這個條件,我們舉例如下:《西域邊疆傳》和《第二十四史》各少數民族傳記。 比如漢代前後書籍《西域傳》《大宛史記》《三國志:烏丸傳》及其注釋,隋唐書《西域傳》《少數民族傳》等, 而《通典邊防》,都是根據實地經驗材料寫成的,都是紮實的、有證據的,應該認真閱讀和研究。其次,也有一些僧使的遊記,如法仙的《佛國記》、宋韻的《求經》、《唐西域記》、《長春真人西遊記》等等,雖然有一些宗教色彩,但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還是可以依靠的。 其次,還有一些地理書籍,如《元河縣志》、《水經筆記》,對於西域的記載也很有價值。 其次,有考古報告和最近人們的遊記。

其次,我將談談閱讀的方法。 當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時,首先讓我們感到頭疼的是難以理解地名和人名。 當然,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程序,族群的變遷,地理環境的變遷,語言習俗的差異,使我們難以捉摸,再加上錄音機的隨意刪減、譯名的差異、交錯抄襲的差異,使我們難以辨別真假, 看是非,所以要加上對前人的文獻的審查和完善工作。在歷史地理方面,清朝取得了一些成就,一些歐洲人過去也做過一些研究,如馮成鈞的《西北史蹟》譯本、張興紅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洪鈞的《元史譯補》等。 他們翻譯到外國研究史中的一些東西是準確的,可以作為參考。 中國學者根據田野調查撰寫了如徐松的《西域水道》、張牧和何秋濤的《蒙古游牧》副刊、陶寶蓮的《新毛世行》等,他們的論點總是老練的。 丁謙的《大地叢書》也可以作為參考。 但是要閱讀這些歷史文獻,您必須將它們與歷史地圖結合起來看待。 出版的《歷史地圖集》和楊守敬的《土地演化圖》比較可信,但過於簡短,位置不準確,不如近期遊記或考古報告所附的地圖,比如斯坦因的《亞洲的肚子》一書所附的地圖(溫易滿白說你現在已經買了一本, 這很好)有點老了,可以參考。西北科考中外成員報告所附的路線圖,如我寫的《塔里木盆地考古圖》,增加了不少斯坦因,也可以作為參考。 缺點,不全面。 至於外國人的考古書籍選擇,要慎重,理論方面有時會歪曲史實,但它們所呈現的物質資訊仍然可以是寶貴的,必須分開對待。

其次,《新疆地圖集》是由王舜南先生等人編纂的。 它們都寫得很好,寫得很好,並附有不精確但相當完整的地圖。 我們可以從歷史和地理上勾勒出新疆的整體輪廓,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所以這本書不容忽視。 其次,《新疆知識》也是可以查的,雖然是官方檔案,但都是以實地材料為依據的,不是閉門造車的。

其次,在資料的積累和收集方面,我認為沒有一定的規律,重要的是與研究課題和大綱相協調,根據大綱收集資訊,以免落空。 您可以參考期刊上發表的**典型組織作為我們的模型。 我認為在研究工作方面,比較重要的就是對實物的整理、研究、彙編的過程,這涉及到很多技術問題,而在我們的考古工作中,它和調查挖掘一樣重要,要做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特別是對古代遺址和古物的研究,如分析其性質、年代和用途,以及誰使用它們,以及它們與社會史的關係,都依賴於材料來得出線索,因此必須謹慎處理。 如果有時確定乙個遺址或乙個古物,如果當時不了解,則必須進行多次調查,反覆思考,並且必須了解才能達到了解。 如今,各種科學進步已經幫助我們了解了許多科學技術,只要我們有勇氣克服困難,一點一點地積累,一步乙個腳印,我們最終能夠實現我們的目標。

總之,考古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才會有成績。 哥哥立志從事一生的巨集偉抱負,值得欽佩。 其次,談談你的工作計畫,談談你繼續沙塔工作的意圖,談談伊犁河以東的局勢,是對的。 在新源和貢流,據說還有幾座古城,卡普卡爾縣的草原上還有一些遺址,聽說已經沒有去過了,可能是建築遺跡。 還有一種廢墟,用小石頭堆積成圓形的石堆,離地面約兩三尺,散落在一起,或十個土墩,或一百個土墩,這些石垛廣泛分布於北疆。 我覺得是古墓葬,有人在阜康發掘過,還有人骨、石器、骨器,或者是彩繪陶罐等,應該更早。 在去Qapqal的路上,也有這樣的石堆,能不能試試挖幾個墳墓來探索一下,不是很費力,做起來比較容易。 你覺得怎麼樣?

這封信我匆匆寫完了,還不完整,下面就聊一聊,供大家參考。 如果您以後有任何具體問題,請寫信給我們,我會盡力回答。

真誠地。 敬禮!

黃文璧. 63 年 3 月 18 日。

顧寶主任代為禱告。 曼白想回到烏克蘭,這封信可以一起讀。

黃文弼給王秉華、王明哲的信(部分)。

二。 黃先生寫於60年前的2024年3月18日,這封信的開頭是對2024年2月20日寄給我和明哲弟兄的信的回信。 從2月20日到3月18日,將近乙個月的時間,根據郵路分析,黃老看到我們的信後,幾乎是立即回覆了。 但我不記得為什麼在2024年初,我問了黃老那麼多具體的問題,引發了那麼多具體、真誠、親身的經歷,以至於老爺子說的關於新疆考古的經歷。

2024年,是我和王明哲在伊犁河谷進行烏孫考古的第二年。 202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考古學,2024年秋畢業後赴新疆,加入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 明哲哥比我早一年考入北大,畢業後先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2024年調到新疆,我們在那裡成為同事。

踏入新疆後,我誠實地說,我在考古事業中沒有遇到任何障礙或委屈。 領導們真的把乙個實際上對新疆一無所知、剛從北大畢業的學生當成了一件可有之物。 培訓班的講課和學生的實習真的很忙。 我很苦惱,但我找不到了解新疆急需的學習材料,而且沒有小環境可以建議和討論。 以伊犁河流域的考古烏孫為例,我還記得,其中乙個原因就是我們在2024年、2024年對吐魯番古城古城、古墓葬、古廟進行調查發掘。 聽了這話,我們覺得雖然不合理,但有合理的理由,於是決定去同樣很陌生的伊犁河谷,去尋找烏孫文明。 這自然可以成為向黃文璧先生請教和勸告的具體原因。 但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

三。 60年來,新疆考古學邁向了乙個新的階段。 如今的新疆考古,隊伍大,物質條件較好,獲取相關研究資料似乎並不難:只要能自己把問題講清楚,就能用電腦,就能有各種電子資料把情況呈現在眼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60年前無法想象的各種測年方法和微觀研究方法,可以幫助研究者進入探索和認識古代文明的另乙個世界。 考古學(包括一向被視為“落後”國家的新疆考古學)能夠取得並取得了許多成果,遠遠超過了以黃文璧先生為代表的運用古典和傳統研究方法的老一輩學者,也大大超過了我們這些20世紀60年代才進入新疆考古階段,難以跟進新技術的人。 不要成為新場景,它已經在你面前了。

但是,無論科技手段如何日新月異,通過考古學認識古代世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祖國乃至人類的健康進步貢獻有益的歷史文化營養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沒有改變。 細細品味黃文璧先生60年前寫的長信,他吐露了自己內心的追求:了解新疆,是了解古代中國乃至亞歐歷史不可忽視的一環。 他擔心現實中學習新疆的人不多,所以他關心我們這些剛離開學校,願意在新疆工作一輩子的年輕人,希望我們年輕一代能夠“追隨我們的志向”,甚至超越他們。 因此,他提醒我們,新疆幅員遼闊,天山南北分明,自然地理不同,歷史和民族不同北疆,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基本上還是一片“**土地”,是乙個應該進入的階段。 他非常詳細地告訴我們,要注意祖先留下的各種關於西域的文獻,仔細閱讀,吸收其中的有益元素我們不能放過前先賢翻譯和儲存的國外研究成果;即使當時被人鄙視的斯坦因,他在探險期間測繪的地圖也很有用,我應該用。他特別提醒,實際的實地工作很重要,對所獲得的資料的及時整理不能忽視,必須及時整理(在新疆的這幾十年工作中,我們因為沒能及時完成資料整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而我們對這一點有深刻的理解,無法詳細描述)。他也不忘提醒:如果一時半會兒對考古新發現、新材料得不到一定的了解,不要著急,再調查一次,反覆思考,尋求了解其內涵後再休息......這些都給了我重要的靈感,幫助我前進!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這封信蘊含了他幾十年在新疆考古研究的很多教訓,非常珍貴。

這封信是寫給我和明哲哥的,但他還不忘提醒他,這封信也應該拿給曼白哥看。 易滿白是湖南人,2024年考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師從著名學者夏乃、黃文璧,2024年畢業後又被派往新疆從事考古工作,在新疆考古戰線上奮鬥了十年。 黃先生希望通過他的來信,分享這些寶貴的考古經驗。

黃總還讓我們向當時的中科院新疆分院業務帶頭人顧寶教授致以問候。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想讓顧寶先生知道,他對新疆考古工作深有感觸。 他深知,20世紀60年代,科研經費十分緊張,在考古學上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實在是太難了。 沒有主管的支援,一寸都很難動。 這些都是文中完全不清楚的意思,我們各方將利用這一寶貴機會,為開展工作營造氣氛,爭取一些條件。

20世紀60年代新疆考古面臨的困難,實在不是今天的新疆考古同仁能理解的!

四。 我在新疆從事考古工作40多年,聽過有人說黃文璧先生在新疆的考古生涯非常艱辛。 他們的大多數核心問題都是對黃先生的工作方法和成就不屑一顧。 它總是讓人苦笑。 自然,我無法阻止這種討論,很多時候我不想與之爭論。

有一些年輕人沒有深度參與這個世界,但他們總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華,他們習慣於用現在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來分析半個世紀前奮鬥前行的前輩。

要了解和認可黃文璧先生對新疆考古和西域歷史文化的貢獻,首要是將黃文璧先生“送”回20世紀初的新疆。 那是乙個家國危在旦夕的時代,“華人西來”“中華文化西來”等殖民主義謬論甚囂塵上。 在英國和沙皇俄國的領導下,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西方列強正在製造並希望新疆發生進一步的動盪,夢想著英國可以占領天山的南部,沙皇可以占領北部。 黃老孤身一人,他竭盡所能,啟迪人民的智慧,讓人們明白,新疆是中國的西部邊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他獨自走在戈壁和沙漠中,是怎樣閃閃發光的英雄行為,希望進入樓蘭宣告對相關歷史的追求!

2024年5月,為紀念黃文璧先生對新疆熱土的奉獻,黃文璧先生的孫子黃繼蘇代表家人將黃文璧使用和珍藏的書籍和檔案無償捐贈給新疆師範大學。 以此為契機,新疆師範大學決定成立“黃文璧中心”,其中包括“黃文璧特藏”,並籌建“西北科考博物館”,以紀念西域科研的先行者。 十年來,新疆師範大學為把黃文弼中心打造成西北地區重要的考察史研究中心而不懈努力。 我非常佩服新疆師範大學的敏銳眼光,抓住新時代機遇,高高在鯉魚山腳下建設“黃文弼中心”。 該中心將與黃文璧先生在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下共同奮鬥的科學人才歷史化,展現了他們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精神。 於是,西北科考組的開拓者們與那個特定的時代融為一體,具體而生動地與時代共享榮耀。 換句話說,它變得不朽和永恆。 從這座中央建築中,我們可以吸取這種文化滋養。

還有一封2024年由黃老哲的繼承人黃烈先生手寫的信,簡單介紹了幾位日本學者對黃文弼在新疆考古生涯的關注,這是黃老在東鄰工作的影響,情有獨有餘。

我還聽說,季蘇弟兄在清理黃老的手稿時,發現了黃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幾封信,向黃先生匯報了阿勒泰的考古情況,他非常關心。 2024年,我們在阿勒泰地區非常努力,取得了許多發現,但是我們對知識準備不足,很難準確地介紹相關的發現。 黃老曾告誡,如果對認識不准,可以先放手,再做工作,看清楚,再發表,不要太晚(我們當時的發掘資料還沒有完整發表)。 只是事態失控,從那以後我們一直沒能進入阿勒泰做一點核實和深化工作。 沒想到,我們過度的克制,竟然會為後來者提供條件,撿起一些這些點點滴滴,大肆宣揚“克爾木齊考古文化”,著實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該說些什麼。 希望這次發表的黃老關於新疆考古的勸誡,能幫助扭轉浮躁的趨勢,倡導從嚴對待考古資料的做法。

五。 黃文璧先生在鶴西行前給我們留下了一封寫給新疆考古學家的長信,文字樸實,感情真摯,受過很多教育。

聽季蘇整理溫先生的遺稿,比如一封長信,說新疆考古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說是唯一的,甚至“新中國成立後我祖父的信的原稿,這大概是最長的一封了”。 我想,這其實是黃老對新疆考古事業難以形容的深厚感情的寄託和表達。 一想到這裡,我真的覺得心裡有一種特別的味道溢位來!

西域研究確實可以看作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學術事業。 它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祖國西部的了解,還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歐亞大陸的歷史和文化。

60年前,那封對新疆考古事業寄予厚望的長信,飛越關山,激勵了我們這些年輕人。 60年後,我想用這篇文章作為香花瓣,感謝黃文璧先生,紀念他老人家誕辰130周年!

此版本**由作者提供。

*:光明網路-“光明**”。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