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重感冒後,吳哥發現自己時不時出現鼻塞症狀,起初還以為自己得了鼻炎,買了一些鼻腔噴霧劑使用,但症狀並沒有緩解,甚至出現了右耳腫脹的症狀。 於是他去家門口的診所看醫生,醫生說可能是中耳炎,還給他開了一些消炎藥。
服藥幾天後,右耳飽脹的症狀仍未緩解,這讓他不得不在錯誤的情況下去醫院檢查。 發現吳哥鼻腔內有異常腫瘤,病理檢查證實為鼻咽癌。
年僅38歲的吳哥一下子愣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這麼小年紀就得了癌症。 醫生在了解了過往歷史後,認為吳哥的癌症與他長期吃鹹魚的習是分不開的。
1.美國研究:魚肉含有有毒物質,吃多了或致癌
《癌症**與控制》上的一項研究指出,較高的魚類攝入量,如金槍魚和非油炸魚,可能與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較高有關。
研究人員從2024年到2024年從美國各地招募了49人調查了 10,000 多名平均年齡為 62 歲的成年人的資料,以調查受試者在前一年食用油炸魚、非油炸魚和金槍魚的頻率和數量。 在中位隨訪 15 年時,共有 5034 名受試者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3284 名受試者發展為 0 期黑色素瘤。
在分析資料時,研究人員考慮了社會人口因素、身體活動水平、吸菸史、卡路里攝入量和平均紫外線輻射水平。 最後,研究人員發現,與平均每日攝入量 0每天食用 3 克金槍魚 14 的受試者服用 2g 的受試者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了 17%;平均每日攝入量為 17受試者服用 8 克非油炸魚與 0 克相比3g,惡性黑色素瘤和0期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
研究人員認為,這與海洋汙染數量的增加有關。 目前,海洋環境長期受到有毒化學物質的汙染,海魚長期暴露在多氯聯苯、石油烴、重金屬中,這些物質會不斷在魚體內積累,最後通過攝食迴圈到人體,對健康構成威脅。
其中,多氯聯苯是其餘對健康毒性最大、具有明顯致癌性的物質。 在重金屬中,汞和砷的汙染最嚴重,長期接觸這些物質會大大增加體內患癌的風險。
引用研究,解釋研究的來源,並從研究結果的摘要開始。
其次,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致癌物清單,有三種魚類在名單上。
顧名思義,致癌物是指能誘發人類癌症的物質,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致癌風險,WHO將不同的致癌物分為4個級別:
1級:具有明確致癌作用的物質,包括飲食和日常接觸,如臘醃魚、醬菜、發霉的食物、酒精等,以及暴露於空氣汙染、菸草、紫外線和室內燃煤。
2 級:已被證明對動物致癌但對人類致癌證據有限的物質,例如鉛、丙烯醯胺等。 第2類致癌物分為2A類和2B類,前者會更致癌。
3級:即不確定是否致癌的物質,或僅對動物致癌,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不明確,常見的有咖啡因、膽固醇、三聚氰胺等。
北京營養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岳紅提醒,這三種魚每天要少吃,因為它們很可能是致癌的罪魁禍首。
鹹魚:魚在發育過程中會新增大量的鹽分,鹽分會分解成亞硝酸鹽,與魚體內的蛋白質結合形成亞硝胺,亞硝胺是強致癌物,會增加體內患癌的風險。 另一方面,亞硝酸鹽會導致血管擴張並導致血紅蛋白變性,這也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未煮熟的魚:許多人喜歡每天吃生魚片,但生魚片中很可能存在寄生蟲。 例如,肝吸蟲是常見的食源性寄生蟲感染之一,在淡水魚中非常常見,感染肝吸蟲後,會繼續損害肝臟中的肝臟,後期可能演變為肝癌。
炸過頭的魚:油炸的魚味道會更好,但魚在油炸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苯並芘等致癌物質,魚體內的營養物質在高溫下也會變性,長期食用這種魚會增加體內患癌的風險。
三、魚的營養價值高,如何健康吃魚?
事實上,除了魚的食用價值很大之外,魚的這些部位絲毫不遜色。 例如,魚鰾富含蛋白質,脂肪含量不高;魚頭中含有蛋白質、鈣、磷、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並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磷脂,但魚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因此不建議多吃魚皮也是一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
至於魚,也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營養產品,蛋白質含量在15%至20%之間,脂肪含量僅為1 10%左右,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魚體內的蛋白質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魚肉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智力和視覺神經的發育還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對身體補充營養有很大的好處。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王思璐提醒,魚雖然好吃,但吃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些東西。
首先,應控制攝入量,我國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食用40 75**產品。
其次,烹飪方法要清淡,如蒸、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盡量儘量減少油炸等高油烹飪方法。
三是不要吃各種醃魚,醃魚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長期食用對健康不利。
魚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但食用時也有很多注意事項
參考資料: 1] “吃太多魚,誘發黑色素瘤?最新研究報告即將發布腫瘤內科頻道 2022-06-24
2]“世衛組織公布最新致癌物”黑名單“,中國傳統食品上榜!》.中國醫學導刊 2020-08-15
3]“多吃魚對健康有好處,但不要吃這3種魚!謹防致癌疾病!》.科普中國 2023-03-24
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