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亞帝國的政治局勢 深入研究了羅馬干預的原因
羅馬帝國開始干涉帕提亞帝國政局的原因是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記住,帕提亞人將人質送到羅馬是為了維持和平關係。 然而,此舉對帕提亞帝國產生了負面影響,羅馬帝國開始干涉帕提亞的政治局勢。
帕提亞諸侯在羅馬生活了很長時間,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 當帕提亞人面臨王位繼承問題時,帕提亞貴族不得不前往羅馬,要求歸還人質,以便繼承國家的王位。 結果,羅馬主動干預帕提亞人,而帕提亞國王則擔心羅馬會危及人質,從而影響其統治的穩定。
此外,帕提亞貴族一直有權通過元老院控制國王,現在帕提亞人質進一步削弱了國王的權威,帕提亞貴族更大的威望削弱了國王的統治。
公元 2 年,弗拉公尺克斯的統治被推翻,他的繼任者歐律狄刻三世因其殘酷的統治而被暗殺。 隨後,帕提亞貴族再次選舉曾在羅馬被扣為人質的沃諾尼為國王。 然而,在沃諾尼回歸後,帕提亞人很快開始反對他的統治。
貴族們認為沃諾尼放棄了帕提亞的傳統,尊重羅馬文化和禮儀。 這是因為沃諾尼在他作為人質的漫長生活中變成了乙個懦夫,這對帕提亞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為他們是游牧民族,需要乙個知道如何戰鬥的國王。
此外,帕提亞人對人質國王的想法感到憤怒,認為沃洛尼烏斯一世成為國王是帕提亞人的恥辱。 一些貴族選舉阿爾塔巴努斯二世取代沃諾尼烏斯為國王。
即使面對叛軍,沃尼也表現出了他的勇氣,組建了一支軍隊,擊敗了阿爾塔巴努斯二世領導的軍隊,奪回了王位,並通過鑄造硬幣使他的統治合法化。 公元11年,阿爾塔巴努斯二世捲土重來,再次進攻,但沃尼烏斯被擊敗並逃往亞美尼亞。
在亞美尼亞人的贊助下,沃諾尼烏斯成為亞美尼亞國王。 公元 15 年,阿薩班二世威脅要對亞美尼亞使用武力,迫使瓦諾尼烏斯逃往敘利亞並在羅馬避難。
此外,帕提亞人質也給帕提亞內政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當帕提亞人對國王的統治不滿時,他們試圖從羅馬人質中選出一位新的統治者。 當阿爾塔巴努斯二世的統治引起帕提亞人的不滿時,帕提亞貴族派使節前往羅馬,要求元首將一名人質歸還給帕提亞國王。
羅馬的帕提亞人質不僅有阿爾薩斯王室血統,而且有貴族的支援,從而影響了現任國王的治理。
人質的影響。
公元 21 年,提比略派使者將帕提亞王子弗拉扎斯帶回帕提亞,但在返回帕提亞的途中,弗拉扎斯可能因旅途疲勞而在抵達敘利亞行省時死亡。 為了保護人質的安全,提比略派出一名羅馬衛兵護送法拉提斯四世的孫子提利達迪斯返回帕提亞。
敘利亞總督維特利烏斯散布羅馬即將入侵美索不達公尺亞的謠言,迫使阿爾塔巴努斯二世從亞美尼亞撤軍。 敘利亞總督散布謠言的目的一方面是重新控制亞美尼亞,另一方面在帕提亞挑起內亂。
此外,維特利烏斯煽動帕提亞貴族反對國王,迫使阿爾塔班二世逃往克洛加尼亞。 儘管帕提亞貴族厭倦了蒂利德斯的統治,後來接受了阿爾塔班二世,但羅馬在帕提亞製造政治動盪的目標已經實現。
總的來說,奧古斯都的人質政策是有效的,因為帕提亞人質在羅馬期間受到羅馬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使他們能夠在返回羅馬後影響帕提亞帝國。
雖然使帕提亞成為羅馬附庸的目標沒有實現,但羅馬通過帕提亞人質和武力威脅,不僅維護了羅馬在小亞細亞的權威,而且使帕提亞長期處於內戰和虛弱狀態。 這也使帕提亞國王對羅馬人質爭奪王位保持警惕,並使帕提亞的內政處於危險之中。
帕提亞改變了邊境戰略。
西元前3世紀,帕提亞帝國開始大舉擴張,並迅速發展成為乙個龐大的帝國。 然而,帕提亞帝國在意識到羅馬的力量後變得中立,當羅馬與宏都拉斯交戰時,帕提亞帝國沒有接受公尺特拉達梯六世結盟的邀請。 同時,在與羅馬的關係中,帕提亞同意承認幼發拉底河為兩國之間的邊界,以避免與羅馬發生直接衝突。 這標誌著帕提亞邊境戰略改變的開始。
在兩國之間的戰爭和談判之後,帕提亞的邊境戰略繼續變化,從擴張轉向防禦和防禦工事。
帕提亞帝國邊境政策的變化主要是由於帕提亞人曾經是"奴隸"跟"野蠻",他們擊敗了塞琉古王國,在小亞細亞和希臘獲得了大片領土,並成為該地區的統治者。 雖然許多人更願意屈服於帕提亞軍隊,但他們並不真正認同帕提亞人。
因此,當帕提亞黨受到攻擊時,最初忠於帕提亞黨的附庸國將反對帕提亞黨。 例如,在與塞琉古王國的帕提亞戰爭期間,希臘半島的城邦在塞琉古王國避難;在克拉蘇和安東尼之間的帕提亞戰役中,先前在帕提亞避難的公尺底人和亞美尼亞人決定與羅馬結盟;所有這些事件都表明,帕提亞帝國與附庸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密切。
事實上,只有斯基泰人和希爾卡內斯人真正忠於帕提亞人,最明顯的例子是弗拉茨四世,他在被帕提亞貴族驅逐後,前往裡海東部尋求希爾卡尼人的幫助。
為了解決附庸問題,帕提亞黨調整了邊境政策,先是用帕提亞黨的大家族首領取代了各省的總督,其次又用王室成員取代了一些重要附庸國(如亞美尼亞王國)的國王。 通過這些安排,帕提亞黨加強了對邊境地區和附庸的控制。
此外,隨著帕提亞帝國的擴張,它成為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的大國,亟需解決撒克遜人入侵東部邊境和希臘地區等管理問題,促進民族融合。
在東部,帕提亞帝國對入侵的撒克遜人發動了一場長期的戰爭,最終在公尺特拉達梯二世的統治下被平息。 首先,希臘城市被賦予自治權和獨立於軍隊以抵抗叛亂。
其次,帕提亞國王表現出對希臘文化的熱愛,他們希望通過推廣希臘語言和宗教,贏得希臘人的認可,穩定帕提亞在小亞細亞和希臘的統治。 帕提亞帝國對希臘的友好政策也是為了防止希臘城邦叛逃到羅馬帝國,並在羅馬和帕提亞帝國發生衝突時幫助希臘城邦。
帕提亞帝國改變其邊境戰略的另乙個原因是缺乏強大的領導核心和特定的繼任制度。 由於軍隊和國家的重要職位由當地貴族控制,國王對國家的控制力不足,導致叛亂分子頻繁發生內戰,政治不穩定,因此有必要改變擴張主義的邊境政策,採取防禦性和保守性的政策,一方面, 加強對現有領土的控制,另一方面解散部分軍隊並部署士兵。因此,有必要改變擴張主義的邊境政策,採取防禦性保守政策,一方面加強對現有領土的控制,另一方面解散部分軍隊,驅散部隊,以維持內部穩定,平息內亂。
此外,從西元前1世紀初開始,帕提亞帝國被強大的敵人包圍,受到羅馬在東部的擴張和西部猶太游牧民族建立的貴霜帝國的威脅。 因此,為了防止羅馬人的入侵,帕提亞帝國一方面要加強邊防,另一方面要與貴霜人和羅馬人保持友好關係。
雖然帕提亞帝國在邊境戰略中普遍採取強硬的防禦姿態,但它也迅速鎮壓了來自附庸或小國的叛亂和挑釁。 當猶太人阿尼勞斯掠奪帕提亞人時,帕提亞人率領一支軍隊在戰鬥中對猶太人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導致猶太軍隊損失了數萬士兵。
此外,帕提亞國王偶爾會在邊界問題上與羅馬採取強硬立場,一些強大的國王,如弗拉塔克修斯和瓦拉斯一世,在亞美尼亞的控制權上與羅馬意見相左,但都試圖避免直接衝突。
在大國秩序的框架內建立和平。
隨著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對彼此越來越熟悉,雙方都意識到他們無法在短期內吞併或擊敗對方,因此兩國決定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達成協議後,兩國都專注於加強邊界和防止外國入侵,並建立了大國之間妥協的和平局面。 這種以大國為主導、實質上維護自身利益的和平局面,對周邊小國和民族產生了積極影響。
首先,兩個大國都注重通過避免直接衝突來維護國內穩定。 例如,通過清除地中海的海盜,羅馬不僅保護了羅馬船隻免受其船隻的安全,而且還保護了其沿海附庸免受海盜的侵害,同時為馬賽等城市創造了乙個安全的環境,這使他們受益匪淺。
其次,大國將保持其勢力範圍的穩定,不會參與附庸之間的戰爭。 由於羅馬有義務保護其勢力範圍內的小國,因此當附庸之間發生爭端時,羅馬會進行干預和仲裁。
一般來說,如果附庸國或省份發生無法控制的內亂,羅馬會派兵防止局勢公升級,並幫助統治者重新建立統治。 羅馬與帕提亞帝國之間關係的和平階段也促進了兩國邊境地區管理和城市建設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