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4年院士增選結果。 根據名單,當選的最年輕的院士只有45歲。 “青年”已成為近年來我國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這反映出我國培養國家戰略人才的政策以青年科技人才為重點。
青年科技人才決定著科技創新的生命力和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青年科技人才規模快速增長,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根據科技部發布的資訊,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的參與者中,80%以上年齡在45歲以下。 國家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平均年齡不到45歲。 今年8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支援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帶頭”、“發揮引領作用”,給予青年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
然而,科研支援不足、發展機會有限、職業生涯早期科研時間過少仍是制約我國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突出問題。 要進一步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支援力度,堅持產教融合,推進產學研合作,營造寬鬆自由的創新空間,激發創新創造潛能,充分釋放青年科技人才紅利。
堅持產教融合,培養創新型人才。 高校與企業應根據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共同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訂單式”人才培養、現代學徒制等,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打通高校與企業人才之間的流動渠道。 深化科技攻關、師資、裝置等資源相互利用共享,解決高校科研成果、人才培養要求與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扣產業公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聚焦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絡、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創新人才。
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平台,構建有效連線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的新型人才培養生態圈,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聚集在一起,發揮各自優勢,開展科研專案、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活動。 我們將共同打造研發中心、實驗室等創新平台,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實踐和研究的場所,讓他們接觸真實的產業環境,了解市場需求和挑戰,通過實踐和研究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 加強協同創新,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和成功率。
為青年人才創造乙個寬鬆穩定的環境,讓他們不受干擾地專注於科學研究。 要繼續改革完善科研管理機制,持續推進減負行動,為青年科技人才在職稱評價、專案申報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務,如減輕填寫第乙份報告、報銷科研經費等行政事務負擔, 會驗考評、開會等,不占用科研投入的必要時間。全面實施網路化辦公,提公升資訊服務水平,“少跑腿、少蓋章”,將各項審批流程上線,使資訊資料暢通無阻,優化科技專案完成審核程式,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激勵機制,解決後顧之憂。 通過建立激勵機制、晉公升機制等方式,鼓勵青年科技人才積極參與科研,可以建立多部門、多類別、多層次的人才支援和獎勵政策,充分體現貢獻價值,建立與市場相匹配的薪酬福利機制,增加知識價值的分配權重, 讓青年科技人才有獲得感。針對青年人才在生活上面臨的壓力,如住房、子女教育等,我們提供相應的支援和幫助,如青年人才公寓、子女上學優惠政策等,讓青年科技人才安定下來,安心安心,安全工作,從而減輕生活負擔,更專注於科學研究。 (本文**:經濟** 作者:陸毅)。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