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魚廳的老闆,專業讀者。
從今年開始,我就走上了自由創業之路,最大的變化其實是驅動力的變化。
以前我上班,幾點上班,幾點下班,都是固定的,只要想在公司努力工作,就只能聽從公司的安排。
換句話說,當你去工作時,是外力驅使你採取行動。
但是自由職業之後,沒有人強迫你,一切都只能靠自制力,工作在**上,如果你不去做,沒有人關心你,這需要自我驅動。
如何解決自制力,如何讓自己行動起來?
我學會了習各種時間管理技巧和各種計畫目標的方法,其中一些工作了一段時間,而另一些只會讓我更加焦慮。
最終,我得出的結論是,有時你習方法學得越多,你就越不想採取行動。
在這裡我想分享乙個想法,有時是為了解決問題,當方法不起作用時,很可能是認知出了問題。
當時間管理方法不起作用時,你不需要一直尋找偉大的時間管理方法,幾年前我就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弄清楚。
這本書是去年剛出版的新書《四千周》,目前豆瓣評分7分9、未來肯定會漲到80 以上,本書中的思想特別有力。
因為這個想法會帶你去看目的,而方法會幫助你解決如何到達那裡的問題。
本書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了時間的問題,為什麼我說時間概念的認知發生了變化,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時間管理的問題。
我在這裡講乙個案例:
比如你去坐地鐵的時候,難免會被人多的時候踩到,你可以觀察一下,什麼樣的人最喜歡在乎呢?
平時不上班無事的人,你踩著阿姨的腳,她能給你倒數10分鐘,反之,如果你是急著上班的專業人士,大家最多只能說一句“對不起”,事情就過去了。
這裡有什麼區別?
除了思想開放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兩類人對時間的關注程度不同。
如果你意識到你的時間很寶貴,你就會主動避免消耗,好好利用它。
你看,只要意識到時間的價值,處理時間的方式就會改變。
除了時間本身的價值,可以幫助你提高時間管理技能,還有本書所傳達的概念,時間的有限性。
當某樣東西有限的時候,當你用得少一點的時候,人們也會變得精於算計,有節點的東西是有限的,上班遲到了,飛機馬上就要飛了,假期就要結束了,等等。
這些有限性會引發一種緊迫感。
本書的主題是解釋乙個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常識,而且更直觀。
書名是《四千周》,意思是說,如果你能活到80歲,你的壽命也不過是4000周。
你看,光是算一算,感覺就完全不同了,今年我是32歲到80歲,50年還是感覺很多,但當我真正把它改成週時,就是2000周。
突然之間,我覺得時間很緊,所以我的時間管理,轉變來自兩件事:
1.實現時間的價值。
2.感受時間的緊迫性。
有了這兩個認識,我就不需要做太多的時間管理了,我會在6點起床去跑步,回來吃早餐,然後主動去上班。
每次出去玩,我都覺得自己吃虧了,平時我跟他們說,一般的事情,他們不叫我。
比如乙個親戚想出去叫我開車送他走,我寧願自己出去叫他滴滴,因為我一天的費用是1000塊錢,他出去叫我送,本來是省點錢,可是我虧大了。
另外,我意識到我遲早不會有有效的人生體驗,最多30多年,60歲以後,我不能做很多事情,只能在養老院花錢。
所以我想趁年輕的時候賺更多的錢來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這樣想之後,每天都會精力充沛。
所以我的效率來自這兩個認知變化,而不是我目前的時間管理方法。
如果不扭轉觀念,無論時間管理方法多麼好,它們都不會奏效。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一年四季都很忙,但回首往事,卻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常常沉浸在對未來的焦慮中,或者對過去感到後悔,那麼這本書或許能幫助你改變人生。
《4000周》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想要改變,需要的不是時間管理方法,而是時間觀。
所以,還有乙個比管理你的時間更大的問題:你打算用你的時間做什麼?
時間的“觀”不同,“方法”自然會不同。
這句話就是我推薦大家讀這本書的原因。
以下是需要重新審視的三個時間概念。
時間的第乙個概念是“現在”。
我們常說要活在當下,但其實真正活在當下的人卻很少。
大多數人都活在未來,為什麼這麼說呢?
想想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有多少是真正為現在而做的,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為了將來得到一些東西而這樣做的。
比如現在努力工作賺錢,以後買房,現在努力學習,以後換工作。
在生活中,把現在的時間變成未來的籌碼是很常見的,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以後我有錢了,以後怎麼等我有空,怎麼等我自由了,結果又是什麼?
我們花時間去實現乙個又乙個目標,最終我們變老了,我們曾經說過的“後來”仍然沒有出現。
時間的第二個概念是“閒暇”。
同學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現在說閒暇,就不僅僅是閒暇了。
相反,我覺得我工作太辛苦了,我必須好好休息一下,然後回來繼續滾動。
這種有任務的閒暇其實是很辛苦的,因為你不能真正放鬆,反而變成了一種任務。
本來,出去玩玩很有趣,但這種有目的的休閒方式卻變了,玩的時候,要拍電影,重要鏡頭要記錄下來,朋友圈要美化,最後要剪輯成片。
好的娛樂和休閒都變成了真人騷,作者說要克制自己,不要把每乙個閒暇時間都花在“個人提公升”這樣的目標上。
時間的第三個概念是“注意力”。
用一句話來概括,注意力不是一種資源,而是你的生活。
我特別同意這種說法,因為關於注意力是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其目的是做更多的事情,一直存在爭論。
我不想爭論注意力是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但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你意識到你的注意力放在哪裡,你會得到什麼樣的生活,你就會主動控制你注意力的使用。
比如我從來沒看過各種新聞八卦,那如果我知道了怎麼辦,吃著各種反轉的瓜,最後浪費的就是我的命。
我們為什麼分心?
平時做事,經常抱怨會分心,於是就去找各種**方法,怎麼能集中注意力呢?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解決問題的乙個思路,那就是提前看到底,而不是手段和方法。
分心是個問題,為什麼不能分心呢?不分心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人們會分心?
一旦這些問題弄清楚了,你就不需要那麼多方法自己解決它們了。
這本書分享,為什麼人們會分心?
我們的分心和專注只是乙個小問題,核心原因就是逃避。
我覺得說得太好了。
你不想做眼前的事情,所以你去尋找各種你可以做的事情來逃避,離開一段時間,一旦你找到它,你就會分心。
這個解釋太厲害了,很常見的案例,就是玩遊戲,我從來沒見過有人因為玩遊戲而分心,都是在看書的時候分心。
為什麼?不是因為我不想讀書,而是想找點別的東西逃避一段時間。
可能是無聊,可能是無聊,也可能是痛苦。 我們很容易分心,因為我們希望找到乙個藉口來擺脫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這個藉口可能是周圍人的打擾,也可能是微信訊息的推送,也可能是忍不住開啟手機。
有時候,當我寫一篇文章,不知道該寫什麼時,我會情不自禁地開啟手機,在朋友圈裡滾動一會兒,這可以讓我暫時擺脫無法寫作的焦慮。
帶著緊迫感和時間價值感,你如何充分利用它?
最後,我想分享兩個關於時間管理的想法。
1. 如何設定事物的優先順序?
這本書講述了沃倫·巴菲特的故事,他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方法是,首先列出你想在生活中實現的25件事,然後安排時間按重要性順序處理前五件事。
剩下的20件事呢?
您是否繼續優化重要訂單?
沃倫·巴菲特回答說:相反,這些是你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的事情。
因為這些目標不夠重要,不足以構成你生活的核心,但它們足夠強大,足以阻止你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時間管理大師不會無所不能,而是會無視和抵制。
我對此有特別的理解,之前有同學問過我,如何堅持一天1000天?
我的回答是,除了上班,我什麼都沒做。
我只保證每天完成日班,其他什麼都不保證,我每天只做一件事,做得不好就是問題,做好也沒關係。
這背後有兩個邏輯:
首先,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學會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們。
第二,你要敢於面對時間的有限,這樣你才能放下幻想,安心地做自己能做的事。
我經常和同學分享,說:有一點收穫就好了,不要期望太多。
認識到時間是有限的是最關鍵的改變,因為即使你的工作效率更高,你也會用比你真正重新思考的東西更多的東西來填滿你的時間。
2.學會耐心。
今天,我從朋友那裡聽說,學生只能集中注意力15分鐘,然後需要不斷提醒他們,把分散的注意力拉回來。
大人也一樣,習要及時反饋資訊,有時發微信,對方看不到回覆,心裡很著急。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競爭性的事情都需要耐心,其實專注也是一種耐心,你有耐心慢慢去關注事情本身,才能慢慢開始專注進入心流狀態。
你如何找回耐心?
這是我常說的一句話,“慢慢來”,當你不著急時,耐心就會出現。
比如說到跑步,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只要能每天下樓走一圈,慢跑也沒關係,重點是開始跑,一直跑。
這是關於對跑步變化有耐心,我每天可以跑 5 公里,但我不會一下子把自己全部耗盡,而是節省一點能量。
這樣會給我一種掌控感,我還有多餘的精力,我不會怕困難,也不會覺得每天跑步都那麼辛苦。
如果你想培養耐心,你必須克服貪婪,不問它有多好就跑,不死記硬背地閱讀,不尋求立即成為熱門。
這樣可以避免做事的不耐煩和焦慮,從而更容易堅持下去。
本文原載於公眾號:玉堂師父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