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蓮
陳振蓮他原籍浙江鄞縣,2024年出生於上海。 2024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202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2024年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24年調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美術系主任、藝術學院院長、浙江大學中國藝術研究所所長, 浙江大學書畫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現為國家級專家並享受特殊津貼,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協會顧問,浙江省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章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美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近40年來,他出版了80多部學術專著,涵蓋古典詩詞、中國畫、書法、篆刻等,以及日本書畫。
“書法”學科建設中的時代命題。
陳振蓮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第一代書法以出版高校學術著作和專業教材(如《書法》、《書法概論》等)的形式,展現了書法界第一代學科意識的“覺悟”。 在“書法”教育體系建設上,從20世紀60年代(本科招生辦學)到20世紀前10年代(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再到本世紀前20年(全國數百所高校招收各級書法學生), 等,從一開始嘗試在大學設立“書法”藝術專業並逐步克服困難,歷經40多年的歷史,體格趨於健全而壯麗。此外,還有20世紀頭十年以來的數次全國性“書法”與書法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前年(2024年)冬季在北京以紀念沙孟海先生為旗幟召開的“全國'書法'學科建設研討會”,以及書法界人士對“書法”學科進行公升級的努力(從首先受制於二級學科,然後受制於一級學科)通過座談會和辯論。當然,從廣義上講,各類書法藝術展覽、書法理論研討會、書法報紙、網路等都在探索和探索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學科,不僅把書法理解為提高“文字功底”,而且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跨越了至少三代人,經過四面八方高階勢力的辛勤耕耘,才有可能在體質健全的時代,將書法作為一門“學科”來討論。
2. 本體論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回顧“書法”40年來的萌芽、成長和成熟,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個方向的命題:
首先,存在“書法”是否需要定位為藝術學科中的一門學科的問題。
書法在現有的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體制下,有什麼樣的自我定位?當然,系統中最理想和最高階別的學科被指定為一級學科。 大家之所以對教育部近日向社會公布的《關於徵求《關於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及其管理辦法的意見函》的內容表現出高度敏感,書法界各界人士都激動不已,甚至激動不已, 相慶相喜,反映出書法在藝術王國的各個藝術門類中長期被冤枉了數百年,始終陷入缺乏身份“合法性”的沉悶和壓抑之中。因此,今天的興奮是必然的合乎邏輯的結果。
黎明時分,一旦慾望的長期沉澱得到釋放,產生短暫的適度狂歡當然是合乎邏輯的。 但理性告訴我們,有機會提公升一門學科不僅僅是結果的“勝利”;相反,這意味著我們將面臨乙個嚴肅的“挑戰”,即關注過程、細節和方法。 首先,亟需梳理我們已有的思想認識——你看不到大眾層面還有“書法不是藝術”的慷慨表態,他們也認為是在保護傳統文化的怪異現象。 回顧歷史:從第一代沈音墨、陸偉昭、沙夢海到我們的第二代及隨後的“展廳文化時代”。
3、本世紀大半個世紀,都在努力尋找書法的“獨立性”和“合法性”,至今仍有人認為“書法不是藝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從全國各省市縣舉辦藝術展覽,上百所高校舉辦書法專業,豈不是多餘嗎?更何況,教育部《學科目錄》的前提,在最高層次的學科類別名稱中明確了:“文科”。 現在徵求意見的“計畫”也是“美術”(藝術)和“書法”(藝術)並駕齊驅。 前提是“書法”首先是“藝術”。 如果“書法不是藝術”,我們又為何而興奮呢?然後去調查這個“主題目錄”的成敗,是否合適?更是“怎麼了”?
二是“書法”學科的內在構成和配置問題。
如果“書法”真的幸運地公升格為一級學科,與“美術”並駕齊驅,形成“美術與書法”學科,公眾必然會重新審視“書法”作為藝術內在結構的學術邏輯和內容內容。 哪怕與“美術”並列,大家也難免會下意識地用既有的“美術”現成的學科結構分布來衡量“書法”的相稱性甚至含金量。 藝術作為一門一級學科,首先被定位為“視覺藝術”,即一種可以用眼睛觀看的藝術形式。 它是“聽覺藝術”的對應物,代表了乙個很大的類別;也可以恰如其分地對應“舞台表演藝術”的戲劇和舞蹈;近100年來,影視藝術,即“視聽藝術或綜合藝術”,被增添。 數百年來,根據“感官”(感知藝術美的方式,如聽覺、視覺,甚至觸覺和嗅覺)對藝術欣賞進行分類已成為共識。這也是我們今天討論書法藝術的基礎和前提。 換句話說,它長期以來一直是這門學科的常識,是眾所周知且不容置疑的知識前提。
但在書法界,這與“常識”相去甚遠。 甚至導致絕大多數人(甚至包括一些高階人群)在認知上還徘徊不定,對第一只滑鼠的兩端都感到困惑而許多人在這種困境和優柔寡斷中仍然不知所措。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書法藝術仍然足以讓我們感到高興,因為它已經足夠幸運地被提公升到藝術的“一流學科”。 但是,我們必須冷靜地認識到,這只有在國家教育和科研系統對書法的特殊政策傾斜和全力支援的幫助下;反過來,這意味著我們將面臨更大的“紀律挑戰”。 而且,目前看來,我們自己的思想準備還不夠,必須通過學術研究,加緊完善認知補充課程和機制體系。
首先,既然是一級學科,必然會涉及二級學科的分配和分配,作為大架構的支撐。 與現成的“美術”一級學科相比,其包裝容量非常大,種類繁多。 例如,在“視覺”欣賞的基本前提下,有平面畫、立體雕塑、異形畫、建築藝術的空間劃分和配置、油畫畫布(油畫)、木版畫(版畫)、宣紙上的筆墨(中國畫)、泥、木、銅和鐵(雕塑),也許還有“水彩水粉畫”,還有“環境藝術”, “視覺傳達”、“工業設計或日用品造型藝術”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現方式、不同的視覺觀看位置、不同的審美形式甚至不同的社會生活功能,都歸納在“一級學科”的“美術”總概念之下,構成了乙個相互區別、相互獨立的“二級學科”。 這樣的“一級學科”,有眾多“二級學科”的內容分布支撐,顯得血肉之軀,骨子裡一清二楚。
但是,如果書法藝術真的成為“一級學科”,那麼它的二級子學科應該如何分配,它目前的基礎是什麼?有朋友開玩笑說:一級學科之下應該有二級學科,就像書法學校有繫一樣。 先設立“篆書系”、“正文部”、“草書部”、“線字繫”,再增設“篆刻系”是否可行?或者有人建議將“正式書法”和“草書”二分法。 但這顯然是個笑話。 如果把五體書分成系統,除了書的字型不同外,表現手法、審美意識、材料應用和視覺呈現形式(二維和三維立體完全沒有區別)都非常簡單單調。 如果僅僅依靠這種分學科思維,就不可能建構乙個“一級學科”的巨集觀定位和普惠視角,更不可能覆蓋所有同類標準學科形態。 也就是說,頂多是乙個“系”的能力——試想一下:有沒有可能“官書系”的學生因為系的身份規定,只能學習官文,卻不被允許學習正文和草書?即使有硬性教學指標,乙個學習書法的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四年,他絕對不會無視這個禁令,難免會跨部門跨黨派學習習。 而如果你不全面地學習,只學一門書法,視野狹隘,那也只是一種工匠的“秘密”教學風格,缺乏課堂習的“紀律”品質,當然也學不了書法。
二級學科的設定讓我們猶豫不決,那麼一級學科的設定呢?在“美術”(1級)下,有“繪畫”(2級)(平面的二維表達,相對於雕塑的三維表達),還有“油畫”或“中國畫”(在**中)等。 在“油畫”下,有“靜物畫”、“山水畫”、“肖像人物畫”、“寫生寫生”、“主題創作故事畫”等在《國畫》中,有“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或“手繪”、“鞏壁畫”,還有“水墨畫”和“重色畫”(它們大約等於四個層次,但當然沒有四個層次的設定)。
有了這樣層層疊疊的從屬關係,再縱觀書法藝術的現狀,我確實感覺到,我們學科的能力和等級分類的寬度差距還是很大的。 當然,我們也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從屬於工匠的“寫毛筆字等同於書法”的舊觀念出發,在筆和電腦拼音鍵盤網際網絡的壓力下,我們開始有了“書法藝術意識”,並通過藝術展覽的方式,在藝術創作中植入創新思想, “書法美學”的推廣和美學更致力於“書法美學教育”,開啟了當代書法藝術的新征程。這一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轉變。 而且,在美術的整體學科中,與現有的幾門“一級學科”相比,只有以漢字為載體、以漢字幾千年演變史為核心的書法藝術才是最“中國”的。
陳振蓮著有《讀書法的魅力》。
如果書法不是一門“藝術”,那麼就什麼都不要討論,討論“學科”是多餘的。
但如果書法是“藝術”,那麼它一定是浩瀚的藝術王國中最“中國”的。 也是我們有勇氣和勇氣去努力達到“一級學科”高度的資本。
三、結語
無論我們在“書法”的建構中面臨怎樣的困難和挑戰,作為一門藝術,我們這一代人都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我們也要直面這個挑戰,做好這個時代的“答案”。
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它的歷史軌跡:
1)從最膚淺的世俗認知“書法不是藝術”(它基於中國古字“書法”的實用方式——與“學科”完全無關、毫無意義)。
2)要“書法應該是藝術”(這是從清末,特別是**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幾代書法家長期奮鬥的積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書法”通過藝術展覽體系的形成、藝術創作的倡導和理論研究、高等藝術教育體系的形成而建立起來。 在這個歷史時期,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科”在書法發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然後“書法不僅成為一門藝術學科,而且力爭成為頂尖的一級學科”,從而具有一般特定藝術門類所沒有的示範性、引領性、影響力和覆蓋能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超越古人的最大機會和最大可能性, 現代乃至當代,才有機會走向藝術王國的“書法”,是幾代書法家夢寐以求卻無法獲得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堅持謙虛謹慎的精神,認真吸收習,正視自己的弱點和不足,不斷提高我們的卓越和進取精神,就有可能達到和達到前所未有的“劃時代”的高度。
教育部《關於徵求《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學科專業目錄和人才培養管理辦法》意見的函件一經公布,就掀起了千浪萬浪。 對於書法美術,書法界以外的人,尤其是藝術界和藝術界的一些同行,大多持懷疑態度和反對態度,討論的人也不多,聲音也不小。 但書法界的絕大多數人都興高采烈,喜慶不已。 這是可以理解的。 藝術界注重藝術創作,有著100年的悠久歷史和一整套制度,他們把書法看作是只講技藝的“筆跡”,自然會看不起、鄙視甚至鄙視。 另一方面,書法行業則被高度貼上“傳統文化代表”的標籤,是連線漢字歷史乃至包含更大歷史的能力。 雖然各有各的選擇和側重,但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也許是因為利益比理論判斷更重要,所以只立足於自己“一角觀點”的立場,缺乏客觀性、理性和中立性的品質。
可以假設,如果將“書法”提公升為“一流學科”,不僅會得到書法界的掌聲(這是稱號的正確含義),而且可以使藝術界和視覺藝術界的各類學者和同仁真誠地表達他們的支援和贊同, 那麼這將是乙個真正有價值的成就,也是這個時代書法所期待的真正收穫。
這不僅僅是否定書法藝術界為成為“一流學科”所做的努力,而是我們可以看到其當前和未來的可能性和邏輯原因
但是,有必要正視書法作為一門“藝術”的內在弱點。
例如,“藝術”屬性在公眾認知層面的搖擺不定和模糊不清(這是最致命的);
又如“紀律意識”遲鈍,“沒有古時”的推諉;
例如,在普通大眾層面,書法的“美”的形式與“正確”和“真實”的含義之間的關係是顛倒的
例如,在書法傳承的過程中,習一般只注重技能的轉移,因為書法界沒有現代常用的文學、歷史、哲學邏輯思維和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訓練——書法“美育”從中小學教育到書法“美學”或“美創”的更高層次的藝術發展沒有科學的土壤教育,從而形成乙個尷尬的......“思維貧困綜合症”。
我們書法本身的這些“缺點”,需要得到書法行業所有參與者的認可,在成為“藝術學科”大家庭的一員、爭取“一級學科”主流和受人尊敬的地位的過程中,按照“改革”的意志,共同推動專業轉型。通過深入的學術討論,對存在的不足進行補充和完善,使其逐步獲得與“一級學科”、“古代”、“現代”乃至以前的“當代”地位相稱的“新時代”書法專業形態和生態。
《陳振蓮學術著作》20種
附言 1:
同事寄來了23年前編輯的舊書《陳振蓮書法20年**》,偶然看到了《時代新課題:書法學科研究——陳振蓮在文化藝術部學科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暨21世紀文化藝術學科建設研討會上的重點講話》一文的文字稿。 根據時間記錄,該草案於2024年10月修訂定稿。 其中,當時該學科研究活動的歷史記錄不少。 可以作為早期“書法”受到文藝界官方重視的證明。
附言 2:
在一次關於書法定位與“美育”關係的講座中,我曾總結過乙個簡明扼要的觀點——在當代書法“核心價值”的思想建構中,要清晰地劃清核心與邊界的關係
1、在拼音打字和漢字書寫之間,我們堅決維護漢字的權威地位。
其次,在漢字書寫與書法的“美育”之間,要堅決引導漢字書寫向書法之美(漢字)的表達,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漢字在網際網絡時代的健康發展。
這是我基於藝術學科對“書法藝術”的看法。
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書法美育”理念。
這是我書法藝術的“核心價值”。
閱讀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