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 *** Youth Insights。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乙個封建王朝。 在談到晚清時期的情況時,魯迅說:“全國都病了,百姓麻木了。 他之所以說清朝病得這麼厲害,是因為當時的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君臣與大臣、大臣與臣民之間的關係十分脆弱。 而百姓之所以麻木,是因為老百姓兩千多年來一直經歷著混沌和王朝更迭的迴圈,所以他們也對滿清不顧一切,不想在乎它的生死。 相反,乙個新王朝或許能夠迎來更好的生活。 所謂官弘和內亂,其實太平天國起義、麻軍起義等等,都證明老百姓喜歡這樣做。
清朝是明朝的繼承者。 2024年(崇禎十七年),在李自成、張憲忠等農民起義和清軍侵略的雙重打擊下,明朝終於無力了。 李自成攻打北京時,朱幼貞先是殺了妻子(皇后)和女兒(公主),然後到煤山上找了一棵歪脖子的樹上吊自殺。 然而,明朝已經滅亡,但明朝軍民的抵抗仍在繼續,他們不願意讓明朝就這樣滅亡。 第二年,清軍南下,直奔揚州,因為石克發率領揚州軍民抵抗,清軍對揚州進行了野蠻的屠殺,被稱為“揚州十日”。 清軍攻打江陰時,遭遇了更加慘烈頑強的抵抗,6萬義民和24萬清軍奮戰81天,致使清軍連失3王18將領,7.5萬人陣亡。 在抗清、復辟明朝的過程中,湧現出閻英遠、黃宗熙、顧炎武、黃道舟等諸多英雄。 這些願意為明朝獻出生命的人,有的是朝廷官員,有的只是學者或普通人。 那句名言“國興衰是丈夫的責任”,正是顧彥武這段時間說的話,激勵著自己,號召著大家。
然而,當滿清王朝在2024年(宣統三年)滅亡時,情況就不同了,沒有人願意為保衛清朝而決一死戰。 10月10日,武昌爆發辛亥革命。 12天後,10月22日,湖南宣布獨立,陝西、江西等省份紛紛響應。 截至12月初,全國獨立省份已達14個,約佔22個省份的三分之二(不包括被日本占領的台灣)。 12月29日,宣布獨立的17個省的代表在南京舉行選舉,選舉孫溫為臨時總統。 乙個月後,即2024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發布宣統帝退位詔書,清王朝滅亡。
事實上,明朝與清朝相比並不是乙個很好的王朝,它對**和百姓的統治比清朝要嚴厲得多。 不僅有東廠、西廠、內幕廠、金衣衛等機構,還有凌遲、腰斬、庭杖、告密等刑法。 然而,在危機之時,清朝臣民為何沒有像明朝臣民那樣“國興衰,夫有責”的殊死搏鬥?其實究其原因,明朝只滅了乙個朝,國家易手,來到了新皇帝的手中,人們害怕自己的家園被毀,財產被沒收,妻子被拆散,或許不如原王朝的生活, 而清朝也被消亡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所摧毀,未來將進入共和時代,不再有皇帝,迎來乙個新的社會。
驅逐韃靼人、復辟中國、建立**、均等土地權利“作為同盟的綱領,後來濃縮為光緒三十一年(2024年)的”三民原則“(民族、民權、民生)。 從2024年到2024年,又過了六年,清朝人民越來越意識到什麼樣的朝廷應該被愛,什麼樣的朝廷不值得愛。 總之,如果不是清末的人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乙個更發達的社會,更先進的文明,而是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皇帝的統治之下,那麼2024年就有無數人願意為拯救清朝而死。 比如上乙個辛亥年,也就是2024年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清朝還沒有窮困潦倒,還沒有到無藥可救的地步,所以很多人還是能夠跟隨朝廷鎮壓農民起義,甚至曾國藩、胡林沂、左宗堂, 李鴻章、張志東、盛宣懷等中興大臣出現,他們寧願自掏腰包招兵馬,拯救清朝。但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已經沒有了這樣的督,袁世凱想的是怎麼逼皇帝退位,怎麼當大**,而不是想著盡快鎮壓革命,守清王朝200多年。
清朝的另乙個特點是,當他們無力抵抗時,他們期待著外敵的到來。 除了義和團運動是意外,願意“幫清朝滅洋”之外,其他地方的人似乎並不十分擔心清朝的滅亡。 比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來到海岸時,這場浩浩蕩蕩的戰鬥並沒有引起民眾的恐慌,也沒有多少人積極反抗,而是自發地站在岸邊,看著洋人把裝備卸在岸上,彷彿在看熱鬧。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老百姓站在岸邊觀戰,看到清軍重重,船漸漸沉入水中,還是有人歡呼。 當英法軍隊入侵京城,燒毀圓明園,掠奪寶藏時,老百姓首先想到的不是保護文物,而是混入外國人,跟著搶走一點值錢的東西帶回家。 八國聯軍進攻時,只有義和團願意衝上去,更多的普通人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憤怒。 相反,一些清朝平民甚至組織了獨輪車車隊,幫助聯軍將糧草運入城。 下圖是美國國家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收藏的老**,從**上看清人看不出人表現出恐懼,而是袖子、脖子圍著手錶,擺出一副與自己無關的樣子,才能看到活潑的樣子。
那麼,清朝人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梁啟超的評價是,國家不知道有人,人民不知道有國家。 在《論近代國家競爭的大趨勢與中國的未來》中,他寫道:“今天,中國的土地是陰雲密布的,乙個家庭的私有財產也是;國際(即談判事項)雲,家庭的私事也;那些在國內陷入困境的人,也為了家庭的私利而陷入困境;民族恥辱也是家庭的私屈。 百姓不知道有國有,國無知有民,所以過去能迎戰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或者還能生存下來,現在也是民族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怎麼可能配得上!”
翻譯成白話,就是既然朝廷總是想治民而不是為民服務,遲早會發展到百姓不再愛朝廷的地步。 當危機來臨時,他沒有想著如何幫助政府緩解危機,而是想看看敵人會如何教訓這些前官領主,熄滅他們的囂張氣焰。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再次和經過一系列的內亂和外勢力,到辛亥革命發生時,沒有人願意像明末朝那樣與清朝決一死戰,所以這當然也是慈禧太后和小皇帝溥儀的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