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許多詩人都讚頌奔馬的英姿,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有“老人在灌木叢中,志在千里;暮年烈士的名言,心強“;唐代的李太白還寫了一首“養馬激起頹廢的浪花,開闢無邊的流浪”的讚美詩,激勵人們奮勇進取,尤其是奔騰的駿馬,使人心曠神怡,孕育出蓬勃生機的力量。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愛馬,古馬畫大師數不勝數,韓榮、李公林、趙琳、趙夢甫,比比皆是,現代畫馬應該首先推薦許悲鴻。
馬是徐悲鴻一生中最喜歡的題材。 這幅《奔馬》是徐悲鴻在2024年畫的。 作者只用了幾筆,就讓這匹馬變得有形而有力。
在這幅畫中,徐悲鴻採用了西畫中體與面、明暗分明的手法,同時吸收了傳統的無骨手法,結合線描手法,沉溺於獨特的風格。 徐悲鴻倡導中西合璧的“寫實色墨”,對20世紀40年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幅畫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徐悲鴻的《九方高》代表了20世紀初中國人物畫的最高水平,長139厘公尺,寬351厘公尺。
這幅畫是根據《列子》中庫方高索馬的故事改編的。 畫中的人物和馬匹飽滿而巨集偉,構圖莊嚴而穩重,具有一定程度的虛與實、主與次的分明,人與馬的反映生動,造型嚴謹生動。
這張照片中,高九芳頭上戴著發巾,留著白鬍子,穿著農民平常的布衣,但眼神專注專注,彷彿是一位見多識廣的江湖專家。 此時,九方高面對著黑馬和馬夫,左手交叉腰間站著,莊嚴樸樸的神態與身後兩個說著冷話的小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徐悲鴻的馬,都是野馬,奔馬無韁繩,追求自由,也只有這匹黑緞般的馬,才願意被紅繩牽制。 對此,徐悲鴻解釋道:“馬也和人一樣,願意被知己利用,而不是被平庸的人利用。 這幅畫傾訴了人才被壓制和埋沒的唉聲,寄託著發現和挖掘人才的善意。
徐悲鴻將這幅畫反覆翻拍了六七遍,他對這幅作品比較滿意,因為這幅畫的意義呼應了他“人不可驕,但要有傲骨”的精神,而畫面中的九方高就是一具傲氣的身軀。
徐悲鴻以畫馬聞名,他將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情感與個性傾注到這匹超越自然與生命的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