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歷史上名人,特別是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名人,大多是後人賦予的,如果不是後人重新發現他們的事業、作品和思想,許多歷史名人可能會失敗。
當我聽完它時,我真的感到有力量。 沒錯,“詩聖”杜甫就是乙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沒有北宋學者對杜甫的“集體尊敬”,那麼杜甫恐怕也不會有今天這麼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家很可能認為杜甫和錢奇、徐渾一樣,是唐代會寫詩的詩人。
明清時期的學者和醫生曾將“清”視為對詩歌的最高評價,認為詩歌的美無非是這一點。 清朝人高豔帝曾說:“古今詩的極端工作者,做不到清朝能幹的事,必須能不分心地幹活。 ”
他認為,努力學習可以提高詩歌的功底,而努力學習卻無法實現清新的氣息,這需要天賦。
因此,杜甫將高石的詩歌評價為“清詩”,不僅是對他才華的肯定,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超過了他對李白的評價。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儘管杜甫不遺餘力地稱讚他的大詩人朋友,稱讚他們的才華和出色的詩歌寫作,但他們並沒有對杜甫的詩歌做出任何類似的評價。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與杜甫的友誼只是表面的,他們與杜甫的關係確實是真誠的。
杜甫茅草屋的模型,講述了高石、李白等人在成都時,杜甫對杜甫困難時期的支援和真誠的故事。 雖然背景不同,但都以平等真誠的態度對待杜甫,並沒有因為杜甫是詩人而對杜甫的作品做出負面評價,而是經常以朋友的身份開玩笑,給杜甫帶來歡樂。
這種真摯的友誼,讓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也讓我們看到了杜甫與其他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在習唐代詩人雕像的背後,還有乙個令人尷尬的事實:據統計,唐代詩人群體中只有三人寫詩讚美杜甫的詩歌創作,其中一人被學術界認為是後世的贗品。
換言之,在現存的唐代詩人中,只有兩位詩人曾經稱讚過杜甫的詩歌創作水平。 其中,郭壽在衡陽擔任法官期間曾稱讚杜甫的詩“久不見大海”;不過,根據明清學者的研究,郭壽之所以如此稱讚他,是因為杜甫先誇了他,所以郭壽對杜甫很有禮貌的回應。
另一位讚美杜甫的詩人是魏震,他稱讚杜甫的詩歌“獨一無二”; 然而,魏震的這首詩其實是一種歌唱和社會工作,他的讚美有些懷疑交流中通常的回答和奉承。
杜甫在唐代詩圈的知名度,或許正如他自己所說,在詩界並沒有乙個真正的知己。 他吟誦詩歌一百年,卻沒有人能聽懂。
李白、高石、岑深雖然都是杜甫的朋友,但並不完全認同杜甫在詩界的地位,也不是杜甫的精神知己。 甚至,李白還開玩笑地稱杜甫為“詩人”。
那麼,為什麼杜甫的詩歌作品在當時並不流行呢? 不是因為他的作品質量不高,而是因為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