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豐觀星台是登封“天地”歷史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觀星台建於元代至元朝十三年,公元1276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 1961年,天文台被宣布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包括觀星平台在內的登封“天地”歷史建築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觀星平台。 建築構圖天文台為磚石結構,由桶形平台和石砌平台兩部分組成。 工作台高度 946公尺,加上在平台頂部增加乙個小房間,1262公尺。 平台北牆中間有凹槽,凹槽直壁上方的高規和舞台下方的石規是一組測量日影長度的元代規具。
建築背景觀星台建於元朝十三年,公元1276年。 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為了恢復農牧業生產,他任命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等人進行曆法改革。 首先,郭守景創造了新的天文儀器,然後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27個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天文台,而登豐觀星台是當時的中央天文台,經過幾年的艱苦觀察和計算,終於在十八年(公元1218年),編纂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時間日曆》。 “年表日曆”得到的回報年週期是362425天,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公曆,公曆,公曆,在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但公曆是教皇在1528年改革的曆法,比“年曆”晚了三百年。 與現代科學估計的回歸週期相比,“時間日曆”只短了26秒。
建築用途
觀星平台為高大的青磚石結構建築,由平台體和量尺組成,平台體形狀為桶形,其功能是“白天看日影,晚上看北極星,做到早晚”。 觀星平台不僅儲存了我國古代桂公尺成像的實物,也是周公圖桂攝影以來成像技術發展的高峰。 觀星平台包括昭筆、周宮觀景台、渾天儀、簡儀器、黃道經緯儀等天文儀器和建築物。
在牆上發光
“Shobi”位於“觀星露台”建築群的大門前它高 4 公尺,高 5 公尺,長 7 公尺14 公尺,寬度 0它有9公尺,是一幢磚砌的硬山式建築。 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城牆北側嵌有鄧封知縣石一祁所著的《歷代傳說》青石額頭。 “千古傳承”寓意著頌揚永恆與永恆的傳承,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古代天文學重視中土世界的觀測傳統,是對“觀星天文台”和“周宮天文台”兩大平台的形象讚歌。
在牆上發光周宮天文台
周宮天文台是一塊紀念石表,由石桂和石桌兩部分組成,高8尺,俗稱“無影臺”,又稱“八尺表”。 周宮天文台由青石砌成,高度為391公尺,石柱為表,基座為桂,石桌南側刻有“周公測天台”五個字。
周宮天文台
渾天儀
渾天儀是中國古代用來測量天體球坐標的觀測儀器。 它由一系列看起來像球的同心環組成。 根據一些訊息來源,渾天儀在西元前 4 世紀中葉就已經在中國用於觀察天體現象,大約比古希臘早 60 年。
渾天儀
渾天儀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四分儀和赤道環。 四重儀器由窺器和雙環組成。 通過轉動環並移動窺器的位置,您可以觀察任何天體區域。
珍
建儀是元代漢族天文學家郭守景發明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用於測量天體的位置。 簡單的儀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赤道經緯儀,另一部分是垂直經緯儀(即地平線經緯儀)。 這兩個裝置位於乙個矩形底座上。 整個儀器北高南低,支架上豎立傾斜,使赤道環與天赤道平行,四環通過垂直於赤道環的軸旋轉,就像天球旋轉的方式一樣。 這是中國發明的第乙個赤道裝置,比歐洲人使用的赤道裝置早了大約500年。
珍
黃道經緯儀
黃道經緯儀的外層為南北直立的“子午線圈”,兩極處安裝銅軸。 子午線圓中的大圓圈稱為“圓極到圓”,用鋼軸安裝在子午線圓的兩極上,因此稱為“黃道經緯儀”。 在觀測天體時,太陽和行星的位置可以根據黃道和黃道圈的比例來確定。 整個儀器的觀察部分被放置在乙個半圓形的雲底座上,由兩條背靠在一起站立的龍支撐著,龍的爪子緊緊地抓住雕刻著雲紋對角線十字架的橫樑。
黃道經緯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