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從讀心開始
什麼是讀心術,它能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奇妙之處?
管理界有句話:管理就是管理人心。
有人說,營銷就是推銷人心,拿到客戶的心,就能把客戶口袋裡的錢拿出來。 各種各樣的人構成了我們周圍的社會,只要他們參與社會活動,他們就必然要與人打交道,只要他們與人打交道,他們本質上就是在與人的心靈打交道。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一點人類識別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不知道客戶想要什麼,不知道他怎麼想,營銷的概率就會降低,學會了解人,知道客戶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銷售,成交的概率自然會增加。
然而,認識人的價值並不止於此,看到乙個人犯錯的代價很可能成為一輩子無法承受的負擔。 在婚姻和愛情中看錯人,很可能意味著一生的痛苦。 失敗的婚姻往往始於乙個失敗的選擇; 幸福的婚姻,往往始於正確的選擇,讀懂人心是選擇的基礎。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因為正確的選擇可以避免問題的發生,甚至通過什麼都不做來達到治癒的目的。 而錯誤的選擇,為各種問題埋下了伏筆,就像乙個人像消防員一樣,不斷地解決問題,耗費大量的精力、時間,甚至財力。
幸福的婚姻不需要管理,但雙方自然對自己的幸福感到高興。
在痛苦的婚姻中,無論如何運作,都很難擺脫痛苦的背景,婚姻中的即興和麻木不等於幸福,一方也不等於幸福。
兩種不同的結果從乙個選擇開始,選擇對的人,即使以後遇到一些矛盾和糾紛,也能冷靜地討論和解決; 選錯人,即使能過上好日子,也會繼續造成很多問題。
就算你不怕事,你怕天天有人找麻煩嗎?
幸福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感覺。
要做出正確的選擇,您至少需要兩個基礎。
首先,能夠識別人心,按照人性法則做出決定。
二是理解客觀規律,遵守客觀規律做出選擇。
它可以兼顧人和事,並且有選擇和決策的基礎,並且可以靈活地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更改,並且能夠得心應手地做事。
從社會行為的角度認識人,無非是五點:認識智力、能力、心態、境界和性格。 這五個方面構成了乙個人在社會行為方面的樣子,並支撐著乙個人的社會成就。
智力也可以稱為理解力,是乙個人的潛能,決定了乙個人能看到世界的寬度和洞察力的深度,理解力越強,往往在做事的時候,越能把握到本質和關鍵點,那麼行為就越有效。 另一方面,理解力低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 理解力強的人在看問題時,會注重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分析問題,所以他們會看得更透徹,而理解力低的人只會看到短期效果和立竿見影的好處。
任何事情,無論表面上看起來多麼不合理,只要足夠長的時間和空間,就是合理的,可以把時間和空間拉得足夠大。
能力是取得成果的能力,它決定了乙個人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乙個人能做的事情越困難、越複雜,這個人的能力就越強; 乙個人的工作成功概率越高,這個人的能力就越強。
境界是一種高度,古人認為這個高度取決於乙個人與世界本質的契合程度,與世界本質的契合程度越高,人的境界越高,與世界本質的契合程度越低, 人的境界越低。而且,低界的人往往無法理解高界的人的行為和思維。 正如老子所說:軍士聽道,殷勤; 中士聽到這話,如果他活了下來,他就死了; 下士聽到這話,笑了起來。 不笑是不夠的。
道是這個世界乃至宇宙的終極本質。
心態是乙個人對周圍人和事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乙個人的寬度,它構建了這個人的世界大小,乙個人的人生能活躍到多大的階段,從根本上說,取決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個世界;
品格的衡量標準是乙個人的行為準則,也是待人之道,但在這個層次上,百家學派的標準是不同的,比較常見的是孔子給出的“君子”標準:
孔子說:所謂君子,就是忠心耿耿、義無忌憚、體貼不定、忠心耿耿、自力更生、高不可攀。 (參見“長短經典”)。
大意是說,君子是那種能按事實說話不編造的人,不用擔心說真話的不良後果; 在與他人交往時,你不僅能為他人著想,還能控制自己的平衡,不會吹噓自己幫助別人; 能夠全面透徹地思考,不會認為自己是別人的否定者; 不斷追求探索世界的本質,並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人看似平凡,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仔細對比就會發現,似乎自己做不到別人的好。
這五個方面就像木、火、土、金、水五行,既相輔相成,又相輔相成。
從個人心理層面來看,認識人不超過兩點:恐懼和慾望是人類行為的兩個最基本的驅動力,它們支撐著乙個人思維的深層邏輯和個人行為的界限。
恐懼定義了乙個人行為的界限,而慾望則為乙個人的行為提供了張力。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古往今來,約束人們行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不同的方式製造恐懼,所有的規則最終都會被慾望打破。 這兩種力量就像一對陰陽,你有我,我有你,共存共生,水火不相容。
做管理,如果我們能從我們上面講到的社會角度和心理層面來了解我們的團隊,了解每個員工的思維特點、行為特點、內在想法,那麼我們就能有效地激勵員工,更好的管理,提高效率,使團隊更有凝聚力和戰鬥力。
在前秦代的數百個思想流派中,對人的認可和用人、人際交往研究最透徹、最富有成效的,莫過於宗衡家。
漢代著名作家、哲學家劉舉對評論家、戰略家唐鉅說:三寸舌頭比一百萬男兵強; 一人論,比九鼎寶重。
宗衡家族的典型代表之一叫蘇秦,另一位叫張毅。
蘇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戰國後期,曾同時擔任六大藩屬國的宰相,一度風頭火人矚目。張儀是當時的秦國宰相,協助秦國一步步強勢,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國後期,宗衡家族的人物很多,他們主要學習溝通技巧,遊說諸侯出謀劃策。 《戰國政策》中記載的宗恆甲人物上百個,有的在戰國時期擔任外交官,經常到別國去履行使命; 有的為將領,率軍作戰攻城; 有的當上了宰相或地方**,治一方利民; 有的選擇成為某些勢力的家臣,給予建議,並一再施展奇蹟般的壯舉; 有些人隱居在山林中,自在自在。
宗衡甲成為當時社會不可忽視的學術和政治力量。
他們學習語言、溝通和人際交往,並發展了精湛的溝通方法和準確的識別能力。 雖然歷史的車輪已經過去了兩千年,但他們的研究成果似乎仍然引人注目,甚至令人驚訝,非常值得現代人研究和借鑑。
辨人的頂級技能,不僅能看透乙個人話語的真假,還能看穿乙個人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特徵每來在你面前人雙喜歡赤身裸體地奔跑。
第二節 案例分析
說起乙個真實的案例,2000年,張先生是一家集團公司的省級CEO,有一位客戶一直和他工作得很愉快,他和張先生的私人關係也很好。
有一次這位客戶買了貨,說錢不夠,幾千元,財務沒有下開發訂單,於是找到張先生,希望能給他好好住宿,先把貨發,下週補錢。
因為錢不多,張先生答應了,簽了財務發票供特別審批,客戶也按照承諾,下週按時將錢交到公司賬戶。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它養成了一種習慣,只要客戶“沒有足夠的錢”,他就會結束通話電話。 他很快就打來了電話,每次都非常值得信賴,漸漸放鬆了警惕。
幾年後,客戶一下子要了7萬或8萬元的貨,但是他沒有付款,財務賬戶掛了,於是直接開了訂單,把貨拉走了。
結果,客戶不見了,不得已,公司找了律師,起訴,追債,才發現客戶以同樣的方式欺騙了多家公司,涉案金額超過200萬。
雖然最終追回了一些損失,但欠款並未全部收回。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那個時代公司的財務體系普遍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看不懂人,現在懂得讀人心思,一眼就知道客戶不靠譜,從一開始就沒有信用, 以後也不會有麻煩和損失。
這是另乙個例子。
有一次,講完課後,乙個學生下課後來找我,告訴我兒子上初中二年級,累了學,在家待了兩個星期。 不上學的原因是什麼?
他說,孩子說他和同學相處不好,和老師的關係也處理不了,所以在學校很不舒服,所以不想去,讓父母想辦法把他轉過來,不然從此以後他就不去上學了。
而大人心疼孩子,捨不得打架,捨不得責罵,孩子不上學在家玩手機,父母多次告訴他,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他們很心疼。
他說:“謝老師,你看你是個懂人懂心的研究員,能不能幫我們想個辦法,怎麼才能讓孩子上學?
我告訴他,聽你這邊講故事是不夠的,孩子告訴你的可能不是他心裡真實的想法,你把孩子叫過來,我會和他談談。 後來我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發現這個孩子的性格型別屬於情緒型,也就是說,他不學習,他真的很在乎和老師和同學的關係。 同樣,在與父母的互動中,他願意做能讓父母開心的事情,關心與父母的關係,願意與周圍環境中的人建立更好的關係。 這是孩子內心最深處的需要,也是他行動的動力。
從慾望和恐懼的角度來看,孩子潛在的心理需求是想要乙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家庭中,能夠與父母和諧相處,與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和諧交流,但孩子還小,不知道如何利用來達到他想要的結果。 他害怕的是孤立,被排除在外,被批評,被指責。
在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和思維後,我很快就找到了辦法,我告訴他的父母,他在學校如何處理與同學和老師的關係,作為父母,往往不會干涉。 但你可以一直對他說:如果你能上學,我就很高興了。 不上學,我們作為父母,很傷心,那你選擇去還是不去?
其實,這背後的意思是:你是讓父母開心,還是讓父母難過?
對於乙個非常在乎自己的感受和與父母的關係的孩子來說,這種方法有乙個明確的選擇,那就是上學。 即使到了那所學校,與同學和老師的關係仍然需要進一步處理,但他會選擇讓父母開心。
了解是什麼激發了您孩子的行為是非常簡單、準確和有效的。
回到家後,她就這樣和孩子溝通,兩天後,孩子上學了,成功解決了要不要上學的問題。 但這還不是終點,還需要解決他是否願意去的問題,幫助孩子一起學習溝通的方式和手段,從根本上解決學校無聊的問題。
通過後期的指導,幫助孩子在學校與老師和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孩子不僅很好地處理了與學校同學的關係,而且與老師的關係也很好,成績一飛沖天。
縱向和橫向科學認為:方法在於原因,解決問題的原因比解決問題本身更重要。 那麼我們需要看到問題的原因,然後選擇先解決表面的問題,或者先弄清楚問題的原因,這兩個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個孩子的特點是:學得好不好,看自己是否喜歡這門學科的老師; 在這種環境下,他能否快樂、穩定地學習,取決於他是否與其他同學有良好的關係,是否在那種環境中感到舒適。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孩子也一樣。 有些孩子更獨立,有想法,並按照自己的目標行事。 這樣的孩子是受環境影響的,所以要調整這樣的孩子的學習狀態,就要從他個人的內心世界出發,而不是從環境出發。
乙個人越快樂,就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果乙個人不快樂,總是處於悲傷的狀態,就很難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甚至連原本的智商都會打折,這是人心的法則。
幸福是通往智慧的大門,也是通往成功的大門。
悲傷和悲傷是一堵牆,將智慧擋在門外,但也是成功和幸福。
我給大家講乙個真實案例:乙個朋友的孩子,今年11歲,上小學的時候,數學成績一直不是很好,最近一次考試成績70多分,他們班的成績都在中下游,我想了很多辦法輔導孩子學數學, 但一直沒有明顯的效果。父母雙方都因為孩子的數學成績而感到非常苦惱。
乙個星期天,我去這個朋友家和孩子聊天,發現孩子不是不願意學數學,也不是沒有學數學的天賦,而是因為父母都是很強的人,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 數學成績已經成為孩子心理上的一根梗,一提到數學,他就緊張緊張,心情也放鬆不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是無法專心學習,另一方面,你學到的東西很快就會被遺忘,你根本無法記住它,學習效率非常低。 這就變成了乙個惡性迴圈,成績不好,家長越催促孩子,孩子越緊張,壓力越大,學習效果越差,成績越不能提高。
正常的心理規律是,情境越放鬆,學習效果越好,思維清晰,記憶力強,情境越緊張,不僅學習效果不好,而且學習記不住。
在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後,我和孩子和家長達成了共識,以後孩子學習數學的時候要聽我的話,家長不能再問孩子的數學成績了,我保證把孩子的數學成績提高乙個檔次。
我已經為孩子制定了學習數學的計畫,從今天開始,除了老師留下的作業外,所有課外的數學題都不會做。
如何在不做數學問題的情況下提高數學成績?
讓我的孩子每天花二十分鐘閱讀他正在學習的數學教科書,但必須按照我的要求閱讀:
首先,你每天只能閱讀二十分鐘,甚至不能再讀一分鐘。
第二,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許你做作業,不許做題,所以你讀書很放鬆,像讀書一樣,讀數學書像讀故事一樣。
第三,由孩子決定每天什麼時候讀這二十分鐘,但有乙個前提,每天必須有乙個固定的時間來閱讀數學書。
第四,規定每天的閱讀量不應多或少。 從第一頁開始閱讀,一次讀20頁,下次繼續讀,不管上次看懂與否,不要重複以前讀過的內容,直到課本的最後一頁,不管是不是老師講過。 讀完結尾後,返回第一頁並重複上述過程。
孩子很快決定,從晚上 7:30 --- 8:50 開始讀數學書 20 分鐘,他的作業會在一天中的這個時候完成,他會放鬆下來。
結果,乙個月後,孩子在數學考試中考出了95分,比原來增加了20多分。
他的父母對我說,你當初給孩子做這個計畫的時候,我們怕是行不通的,這麼簡單的方法竟然有這麼神奇的結果! 這種方法如何提高數學成績? 數學不都是通過做作業完成的嗎? 代表性很難理解。
我說你不懂人心,你不懂孩子,這孩子的性格也很強,和你們兩個很像,他想學好數學,但因為他太想學數學了,所以,不停地做作業刷題。 這樣一來,在數學上就有壓力,如果你們倆再給他一些壓力,孩子就更難放鬆了,在那種緊張的狀態下學習效果會大大降低。
我根據孩子的個人特點為他制定的計畫有幾個關鍵點:
首先,讓他放鬆一下,他知道這二十分鐘不需要做題,不需要測試效果,沒有人判斷是非,好壞,時間不長,他沒有壓力,可以在很輕鬆的狀態下學習數學。 而且他也非常喜歡數學,所以他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專注於閱讀和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是整本書閱讀,所以學到的知識相當於複習,沒有學過的內容被預覽,兩周就能從頭到尾讀完,相當於每兩周把整本書的知識串起來。 不斷重複,強化記憶力,閱讀課文內容是所學知識最全面的,不會錯過任何乙個知識點。
其次,在閱讀教科書的過程中,建立了數學知識體系,這不再是逐點學習數學,而是學習整個數學教科書的結構,將一本數學教科書的知識串在一起。
當然,這種方法可能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但基於我對孩子性格特徵的理解,以及他對數學的態度和學習數學的現狀。 這個學習計畫的針對性設計對她很有效,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問題,首先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讓孩子刷題,不要強迫孩子提高成績,而是立足於人,在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和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如果你做對了,結果就會發生。
縱橫思維的核心是找到最適合不同性格、不同想法的人的方法,結合具體事件,做到有效。
從來沒有一種方法對任何人都有效,也從來沒有乙個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有效。 只有為特定的人找到正確的方法,它才能有效。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必須不同,方法也必須不同。
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到乙個人人生方向的選擇、企業就業、國家任命,都需要考慮性格因素。
學會適應適應的方法和技巧,在處理不同的事情、解決不同的問題時,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尋找改變問題和不同人心思的匹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