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新的優質生產力的出現和發展,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有利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程序。 新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在於創新,關鍵在於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重點是形成新的產業。 在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方面,中國不僅有很多優勢和條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戰。
馬曉鶴. 1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開展了第十一次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集體學習。 **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發展新的質量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要繼續做好創新,加快發展新的質量生產力。 2023年12月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的質量生產力。 新的質量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的更新和迭代,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 加快發展新生產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新型優質生產力的背景和內涵特徵。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是人們在既定的生產關係下,利用勞動者、勞動物件和勞動資料創造社會所需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在人類發展史上,社會生產力每一次出現巨大的質的飛躍,都是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所致。 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用機械工具代替體力勞動,催生了以機器為代表的蒸汽機時代。 19世紀中後期發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力技術和內燃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誌,催生了電力、化工、石油、汽車等行業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化時代。 始於20世紀下半葉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伴隨著半導體、計算機等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迎來了資訊時代。 當今,人類正在經歷以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催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
每一次社會生產力的重大飛躍,都是新的、更高質量的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的更新和迭代。 因此,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型優質生產力是在科技創新、生產要素革命性重組、工業動能深度轉化、產出效率大幅提高等方面取得顛覆性突破的先進生產力。 從前三次科技革命和正在經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來看,當代先進生產力的出現,在技術創新、要素配置、產業形態、產業產出等方面都呈現出以下基本特徵。 一是在技術創新方面,關鍵技術具有顛覆性突破。 這些技術創新一旦取得顛覆性突破,將沿著技術創新鏈快速帶動產業創新,進而形成新的質量生產力。 縱觀以往的科技革命,能夠取得顛覆性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往往是0到1的原創技術,這些技術能夠給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改變,能夠主導社會經濟發展,對當代或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公升級具有滲透性、整合性和支撐性。 此外,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和深化,技術創新的突破點也從單一領域的技術突破向多個領域的技術突破發展。 比如,第一次科技革命誕生於以蒸汽機為核心的動力機械技術,以及以珍妮機和水力紡紗機為核心的棉紡織技術。 第二次科技革命在電力技術、化學工業技術、電信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產生了發電機、發電站、電燈、無線電報等的發明。 第三次技術創新突破比前兩次更多、更廣泛,比如空間技術的突破催生了人造地球衛星和空間站; 原子能技術的突破催生了原子彈、氫彈和核電站;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突破催生了電子管、電晶體、積體電路等。 可以預見,第四次科技革命將在技術創新方面有更多的突破點,帶來更廣泛的產業創新,形成更具現代特色的新的優質生產力。 其次,在要素配置方面,關鍵要素具有引領性、不可替代性和協同作用。 當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時,生產力形成的三個要素,即勞動者、勞動物件和勞動材料,都比以前有了質的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即人力資本的水平,提高得越來越快,勞動材料,即知識和技術, 生產工具越來越先進,勞動物件越來越多樣化,勞動物件的範圍越來越廣,對現代先進生產力在數量、質量、種類上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真正能帶來產業創新、形成新的質量生產率的關鍵要素卻是稀缺的,而作為要素組合中的主導因素,它們在要素配置方向上起著主導作用,在要素結構優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協同作用。 例如,波音公司計畫利用日本在氫能技術和碳纖維材料技術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宣布在2027年製造全球首架大型氫能飛機,並在日本名古屋設立機身製造基地,因為全球氫能研發高地就在這裡,機身材料不再是鋁合金, 而是日本東麗株式會社的碳纖維材料。顯然,氫能和碳纖維是波音787飛機製造要素配置結構轉型中不可替代的稀缺要素,在波音787飛機製造中許多要素的配置中起著主導作用,具有協同作用。 另乙個例子是東京灣奧林匹亞村,更名為晴海旗,這是世界上第乙個氫能社群,可容納 4,500 戶家庭。 每個家庭都安裝了氫電池。 在社群邊緣設定了大型加氫站和基礎氫發電站,氫能可以轉化為電能並傳輸到每家每戶,每家每戶的氫能電池在發生**、海嘯等停電時,可以維持一周的用電需求。 顯然,在這個社群,氫能已經成為社群的基礎能源,影響著社群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在產業創新方面,業態轉型是新時代的標誌。 與傳統生產力不同,由新的素質生產力形成的產業往往具有新的工藝流程和新的動能裝備,這導致了一批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出現,同時傳統產業在轉型後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例如,紡織服裝製造業本來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在要素配置上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然而,在智慧型化和數位化轉型之後,在要素配置上大量機械人替代勞動力後,紡織服裝行業已經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例如,與以化石能源為動力的汽車工業相比,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可以減少大氣汙染,緩解能源短缺的壓力,採用新的動力控制和新的驅動技術,生產技術原理、工藝路線和設計結構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近日,豐田宣布,將利用全固態電池技術的重大突破,在2027-2028年推出全固態電池純電動汽車,充電壽命更長,效率更高,續航里程10分鐘可達1200公里甚至1500公里。 全固態電池技術在汽車工業中的大規模推廣應用,或許是汽車工業發展的時代標誌,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將徹底取代燃油汽車,成為汽車工業發展的新時代。 第四,產品和服務在產出結果方面具有創造性。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品質生產力具有更強的創造能力,可以為人類創造更豐富、更多樣化、更好、更高效的產品和服務。 不同於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生產模式,新型質量生產力帶來的工業產出是低碳(零碳)綠色的,產品附加值和生態環境質量都得到了提高,供給效率和需求適應性都得到了增強。 新的優質生產力不僅可以創造出一批改變傳統生活方式的新產品或服務,如機械人、智慧型汽車、智慧型家居、碳纖維材料製成的大型飛機、人造人體器官、固態電池汽車、3D印表機等,還可以通過傳統產業的改造使產品功能得到新的延伸, 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需求空間有待實現新的拓展。
加快發展高質量生產力的途徑和對策。
新的優質生產力的出現和發展,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有利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程序。 首先,生產力新質採用新的技術路線和新的動能配置,無論是傳統產業的改造,還是新興產業的發展,都能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其次,生產力的新素質催生了新興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將對產業鏈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轉型起到引領作用。 因此,重點發展新興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新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也為體制機制改革帶來了新的動力。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了生產關係的性質,決定了什麼樣的生產力,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就決定了怎樣的生產力。生產力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要求社會改革制約和阻礙生產力新素質發展的傳統制度和社會治理方式,提供與生產力新素質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這樣,必然會出現一種與生產力新素質相適應的新型體制機制。 新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在於創新,關鍵在於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重點是形成新的產業。 在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方面,中國不僅有很多優勢和條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戰。 例如,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綜合國力,積累了多年的技術創新條件,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空間,對產業結構轉型公升級有了一定的基礎支撐。 這些都為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提供了難得的有利條件。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原有創新能力不夠強大,人力資本支撐不足,特別是缺乏領軍人才實現科技創新的顛覆性突破,國際發展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體制機制改革仍在路上; 這將對新質量生產力的發展形成瓶頸制約。為此,提出了以下路徑和對策。 一是圍繞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突破性創新,培育發展新型產業集群,推動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 近年來,儘管我國在超級計算機、量子通訊、5G和6G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核聚變技術)、物聯網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領域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從發展新的質量生產力帶動工業化的角度來看,仍存在許多不足創新。例如,一些重大技術裝備供應突出,核心基礎零部件可控水平低,工業軟體和控制系統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關鍵基礎材料安全可得風險上公升,研發和測試所需的高階儀器裝置嚴重依賴國外。 未來,我國應集中優勢和創新資源補短,凝聚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科技力量,開展引領性、顛覆性的科技研究行動。 出台實施一批支援創新政策,遴選並建立了一批大型科技攻關專案,搭建了一批協同創新平台,構建了一批原創創新資源,推進了一批產業化應用專案,培育發展了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圍繞人工智慧、數字神經網路、超大規模算力、新一代通訊、深空深海技術、新一代材料、新一代網際網絡、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構建從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產品研發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推動科技創新向新品質生產力轉化。 二是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突破性創新,放寬市場准入,給予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平等准入,充分調動不同市場主體參與創新和發展新興產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專項資金支援; 加大企業研發投入稅前扣除力度,減少對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實施所得稅免徵,對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實行減稅免稅政策。設立科研風險投資**,降低科技創新風險成本。 鼓勵和支援不同所有制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開展公平競爭,推動企業快速成長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或產業鏈龍頭企業。 三是全面提公升人力資本,為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 在形成先進生產力的過程中,人是創新活動的主體,人力資本水平是科技能否實現突破性創新的決定性因素。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專才激勵機制,把人才作為突破創新的重要引擎。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批戰略型人才,培養引進一批領軍人才,著力培養一批應用型人才,服務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 實施有利於高素質人才成長的制度和政策,在科研經費、試驗裝置、工作生活環境等方面創造條件,吸引科研人員勇於創新、潛心創新、大膽創新。 在產權認定、收入分配、個人所得稅減免、社會地位、成果評價與認可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創新。 鼓勵科研人員解放思想,支援科研人員減少非必要的社會活動,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專業領域從事創新工作。 四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消除發展新生產力的障礙。 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需要一種新型的生產關係,這就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發揮更好的作用。 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導向、更好提供公共服務的新體制機制。 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創新環境,突破形成新品質生產力過程中的障礙和卡點,促進資源要素特別是稀缺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平等對待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創新活動,營造開放、公平、寬鬆、包容的市場競爭規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 進一步推進產權、智財權等各項產權制度改革,為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提供制度性支撐。 此外,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需要高度開放,要進一步推進制度開放,最大限度地開放市場准入,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資和外資企業,積極發展新型國際關係,為先進生產力的形成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為中國巨集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
本文是***圖片網。
總製片人丨王輝.
製片人丨李丨李丨、王宇、劉偉民。
主編丨毛景輝 編輯丨陳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