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要花錢,尤其是在革命中。 當然,對於革命者來說,籌集資金是最重要的。 然而,改變總是伴隨著危險,努力和回報往往難以平衡。 而如果計畫失敗,發起人的資金就會被打回原來的形狀,如果做得不好,就會被貼上“金融敵人”的標籤。 因此,籌集資金對革命者來說既是一大難題,也是難題。 雖然籌集資金很困難,但革命必須繼續下去,所以他們不得不絞盡腦汁,絞盡腦汁。 從這個角度來看,孫中山確實是一位籌款高手。 孫中山募集資金的具體方法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分攤會費的收取。 革命是乙個系統的專案,通常有革命團體的參與和計畫。 以辛亥革命為例,“星中社”和“聯盟社”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來說,加入俱樂部需要支付少量費用和一美元費用。 然而,孫中山發展起來的會員人數非常有限,14年成立的“興中學會”只吸收了大約500名會員,到1911年,“興中學會”的會員還不到1萬人。 因此,對於革命來說,這些捐款只是杯水車薪,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革命的需要。
孫中山博士和洪門籌款協會成員。
私人捐款。 此外,私人捐款為革命提供了資金。 總的來說,孫中山的主要支持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孫中山有天然血緣關係的親戚; 第二個是他的密友,也就是有革命思想的人。
前者以他的哥哥孫梅為例。 孫梅年輕時就開始創業,在檀香山經營著一家大企業。 從1894年到1904年的10年間,孫梅大力支援孫中山的革命理想。 我們不知道孫梅在這次起義上花了多少錢,但可是一大筆錢。 據孫中山介紹,15年“廣州”和19年惠州“兩暴”的很大一部分資金都是由他的哥哥孫梅贊助的。 正因為如此,孫梅在1904年後陷入了破產的境地。
孫梅(1854-1915)。
後者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張靖江。 張靖江是浙江的一位大商人,在法國開了一家公司。 有一天,張靖江乘船去歐洲,在輪船上遇見了孫中山。 在聊天中,張景江了解了孫中山的生平和事蹟,對他非常欽佩。 張靖江決心為他的革命事業提供資金幫助。 兩人約定,如果孫中山缺錢,就給他打電報,比如“A”給10000,“B”給20,000,“C”給30,000,“D”給40,000,“E”給50,000,等等。 孫中山起義急需資金,就給張景江打了個“C”號,沒過多久,孫中山就拿到了3萬元。 孫中山甚至稱張景江為“異人”,一生為之奮鬥。
張靖江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中。
雖然私人捐款也是一種主要的資金形式**,但只有一小部分有這種心態的人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可用的資金非常有限。
發行公共債券。 孫中山籌集資金的手段主要是公債。 聯盟成立後,孫中山在日本發行了一種名為“中國貨幣”的紙幣,後來被稱為“中國紙幣”,後來被稱為“中華**紙幣”。 **件1000元,只賣250元,革命勝利後,買的人連本帶利還。 除了一定的經濟補償外,認購公債的人也有一些政治和經濟利益:比如,如果購買100元人民幣的中國貨幣,就可以獲得中國國籍; 如果採購金額超過1000元,可優先辦理企業業務; 如果你有一大筆捐款,你也可以用雕塑製作雕塑,一些公園或道路是以捐贈者的名字命名的。
由孫中山於1911年7月建立,有三種,一種是十元,一種是一百元,一種是千元。
事實上,絕大多數買家並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只有一些是革命投機者。 他們像投資公司一樣為革命提供資金以獲取利潤。 雖然買主的目的並不純潔,但孫中山的做法是最有效的,他用這筆錢來支援革命。
海外華人、港澳和外國友人紛紛表示支援辛亥革命。
事實上,在整個革命過程中,金融基礎的脆弱性一直是革命者的弱點。 如果革命者不能控制自己的經濟,那麼他們就會被控制,更不用說領導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