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永川區仙龍鎮,一片片高標準農田整齊排列,田間道路和硬化溝渠縱橫交錯。
一處水稻種植基地內,“咔嚓”的轟鳴聲不時響起,幾名操作人員開著旋耕機來回平整田地,場面繁忙。
基地負責人名叫關春,是仙龍鎮的大種植園主。 去年,他在鹹龍鎮種了600多畝水稻,畝產1000斤,收入90萬元。 今年,關春將種植規模擴大了200畝。
有了高標準的農田,種糧不再是體力勞動,農機下田省錢省力,效率高。 關淳向記者介紹了擴產的原因。
仙龍鎮是永川區的傳統農業小鎮,曾獲得“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稱號,但過去當地農業“大而不精”,“棕櫚田”和“雞窩”制約了農業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
土地要麼不平整,要麼大小不一,要麼分散分散,坡度大,大型農業機械根本下不了田,效率沒有提高。 “仙龍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仙龍鎮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按照“大到小、坡變慢、彎轉直”等要求,建設改造了5萬多畝高標準農田,可驅動農機進田作業,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關春等大型種植戶也逐年擴大水稻種植規模。
它的效率如何? 運營商有最好的發言權。 “這是最繁忙的時候,每天要耕種20多畝土地。 駕駛座上,操作人員譚立泉熟練地在田間操作機器,他停下腳步,指著幾塊平坦的田地向記者介紹,“上午已經犁了10多畝地。 ”
不僅效率提高了,而且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另一位經營者梁金龍接過話頭,開著農機犁了一畝地,這塊地只花了80元左右,而如果用牛人工耕種,每畝至少要200元。
目前,關春基地大部分田地已經犁完,預計下月初將開始育苗。
據仙龍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仙龍鎮中標高標準農田提質增效工程1項專案占地54萬畝,覆蓋大石壩村、巨龍村、石寶寺村、牛門村4個村,目前正在實施中,預計年內完工。 屆時,示範區機械化率達到100%,有效耕地面積增加10%,耕地容量大幅提公升,為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智慧型化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