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不會流出來,但它們最終是內傷。 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不是壞心情,而是我們阻止他表達自己的心聲。
孩子學習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識別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作者 |槭。
前幾天接兒子放學的時候,正好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乙個小男孩在校門口吵著要買街頭小吃,但他的母親不衛生,一口就拒絕了。
男孩“啪”的一聲坐在地上,喊道:“我要吃飯了,不買就不走! ”
媽媽僵硬著臉,冷冷地說:“別鬧了! ”
但男孩還是哭了,哭了。
這時,母親的怒火湧上來,大吼一聲:
我數到三,你要是再惹事,我就走了! ”
男孩明顯被嚇壞了,立刻站了起來,用力抿了抿嘴唇,試圖停止哭泣,但他的身體還是不自覺地抽搐了一下。
我不禁想起心理學家菲利帕·佩里(Philippa Perry)說的一句話:
當您的孩子發脾氣時,如果您對他大喊大叫或嚴厲對待他,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如果你這樣回應,你就是在懲罰你的孩子表達他的感受。 ”
但實際上,面對孩子的脾氣,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如果它不起作用,你的情緒就會失控,你甚至可能用威脅、虐待、毆打和其他暴力方式來回應孩子的憤怒。
眾所周知,孩子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防止孩子發脾氣是有害的。
孩子的脾氣
這是他的語言
一位精神科醫生曾經講過這樣的案例。
乙個經常發脾氣的8歲男孩。
我不小心打翻了積木,我躺在地上滾來滾去。 當我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時,我一臉苦澀,不和任何人說話。
他的父母每次都耐心地哄他,和他講道理,但男孩不同意就生氣了。
父母別無選擇,只能尋求醫生的幫助。
醫生問他們:“你認為你的孩子發脾氣時想表達什麼? ”
父母覺得他們的孩子任性,缺乏紀律。
但醫生和男孩詳細交談後,發現:
男孩之所以經常不受控制地生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
因為他有乙個處處優秀的哥哥,他也想像哥哥一樣一直被父母誇獎,但每次總是把事情搞砸。
男孩的內心充滿了各種挫敗感和無力感,這讓他更容易在煩躁不安的情緒中生氣。
沒有無緣無故的脾氣,只有看不見的想法和要求。
心理學還說,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而孩子的需求往往集中在這四個方面:陪伴、探索、關注和肯定的重要性。
父母只有了解孩子憤怒背後的需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脾氣。
《聽孩子說》一書中有這樣乙個故事。
乙個弟弟,當他收到媽媽的生日禮物時,突然憤怒地喊道:
你為什麼給我發這個? 你心裡根本就沒有我! 只有我哥哥......”
一聲怒吼過後,他正要放下禮物。
媽媽沒有生氣,也沒有訓斥。
因為她明白,哥哥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她給哥哥買的禮物和上次送給哥哥的禮物差不多。
她看到了哥哥憤怒背後的語言:你不愛我,你不在乎我。
於是,她輕聲說:
對不起,你不喜歡它,但我確實想送你乙份漂亮的禮物。 我非常愛你,我永遠不想傷害你。 ”
說完,媽媽給了我弟弟乙個擁抱。
沒想到,弟弟不僅很快發脾氣,還高興地收下了生日禮物。
正如作家雷布斯所說:
孩子對你發脾氣,因為他想讓你進入他的內心,解決問題。 ”
孩子的情緒爆發,他顫抖的臉,到處亂扔東西,看似在搗亂,但實際上他是在尋求幫助。
所以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不妨先提醒自己:
孩子呈現的各種壞脾氣,只是暴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孩子內心的情緒,如無助、擔憂、恐懼、......這一切都隱藏在冰山之下,這才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真實情感。
不允許發脾氣
這對孩子來說是最傷人的事情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時期的情感忽視 說
孩子的情緒就像流水,其源頭就是他的心。 如果在水的前面放置障礙物,水要麼繞過障礙物並改變流動方向,要麼必須流回源頭。
這也意味著孩子將自己的情緒強加於自己並傷害了自己。 ”
如果不允許孩子發脾氣,孩子只能把自己的情緒埋在心裡。
當不良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最終會以更猛烈的方式爆發。
在廣東的乙個操場上,就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乙個小男孩正在興奮地玩耍,突然被另乙個孩子打倒在地。
男孩有點生氣,跑去向父親抱怨。
結果,父親非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不停地責怪男孩:
我剛才不是打了你嗎? 有什麼生氣的,一點都不大氣,不像男子氣概......”
在父親訓斥的過程中,少年臉紅了,像個越來越生氣的氣球,下一秒就要爆裂似的。
果然,男孩“哇”的一聲,一次又一次地捶鼻子,直到血止住了。
無法發洩的情緒最終會變成孩子對自己的攻擊。
只不過,有些孩子通過自殘來消化自己的情緒,而有些孩子則將自己的脾氣消化到內心深處。
知乎網的一位網友說:
從小到大,父母就給我定了兩條規矩,乙個有男子氣概的老公,乙個不能哭,乙個不能生氣。 ”
但每當他不忍住怒火時,母親就會把臉塗黑,憤怒地吼叫,讓他忍住脾氣。
有好幾次,他忍不住瞪了媽媽一眼,砸東西,卻被媽媽用環尺打了他。
慢慢地,他學會了忍耐,他不再哭泣,他不再任性,但他不再訴說自己的感受。
當玩具被搶時,他不在乎; 被同學欺負,他卻保持沉默; 受到父母的批評,他沒有為自己辯護。
老師和親戚都稱讚他懂事、受過教育、脾氣好。
但只有他知道,在他溫柔的外表下,他的心早已被壓抑的情緒刺穿。
這就是為什麼在他抑鬱了10年後,他不知所措,沮喪不已。
俗話說,眼淚不流出來,最終會傷到自己。
一味地阻止孩子發脾氣,無疑是在逼孩子吞下自己的委屈。
一次又一次的忍耐,只會讓孩子背負沉重的“情感包袱”,身心俱疲。
讓孩子把心裡的垃圾吐出來,讓陽光照進心裡。
教你的孩子生氣
這是家長的必修課
世界知名心理學家艾公尺·莫林(Amy Morin)曾在《心強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中說過。
你的角色不是讓你的孩子微笑,而是幫助他學會獨立面對不舒服的感覺。 ”
每個孩子有時都不可避免地會發脾氣。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急於停下來責備,而是把它當作乙個教育的機會,乙個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
這裡有 3 個公式可以幫助父母教孩子生氣。
第 1 步:“我覺得我希望”,表達感受和要求。
範鄧老師曾經說過,當一大批孩子發脾氣時,只會濺起滾來打滾,大喊大叫,因為除了這一招,他什麼都不懂,也沒有人教過他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是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平日裡,家長可以先示範。
例如,乙個孩子因為玩具被同學弄壞而感到沮喪。
在這一點上,你可以引導他表達他的感受和要求。
我很生氣,張明在未經我同意的情況下扮演了我的奧特曼,還打斷了奧特曼的胳膊,希望他能賠償我乙個。 ”
讓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的過程,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從情緒腦熱的狀態慢慢恢復到理性大腦平靜的狀態。
第二步:“肯定釋放”,合理處理情緒。
繪本《啊-我生氣了》中的小男孩,在高處拿著餅乾時不小心從椅子上摔下來後,開始對媽媽發脾氣。
媽媽沒有生氣,也沒有指責,而是溫和地說:
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大喊大叫,不要撞到地板上,那無濟於事。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有個好主意,從1數到10,你試一試。 ”
小男孩這樣做後,他真的不再發脾氣了。
俗話說:“抑鬱了就解散了,抑鬱了就散了。”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不妨先肯定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壞心情是可以接受的。
然後慢慢引導孩子釋放所有的不良情緒,比如:聽**,撞枕頭,跑下樓,喊......到樹上
學會發洩負面情緒,讓孩子更好的修復情緒。
第 3 步:“我認為你認為”並尋找解決方案。
當孩子生氣時,他的要求不可避免地是消極和強烈的。
當然,我們不能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情緒來解決問題。
因此,在孩子發洩情緒後,我們可以幫助他找到正確的處理方式。
例如,我們可以說:
我想你可以告訴張明,那是你心愛的奧特曼,現在他已經毀掉了它,你又傷心又生氣,他需要向你道歉,並保證不會有下一次,你覺得呢? ”
我們首先要給孩子乙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供參考,但我們不能強迫他同意,一句“你怎麼看”是尊重的表現,讓孩子更願意接受我們的方案。
當孩子習慣於以平靜的方式表達憤怒時,他們自然會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蔡康勇說:
高情商並不意味著不發脾氣,而是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順利表達,舒適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快樂。 ”
對孩子來說,生氣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他學習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所以當你的孩子“油炸”時,請耐心等待。
看到孩子脾氣背後隱藏的需求,陪著孩子合理地釋放和發洩。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一步步走出情緒的泥潭,逐漸成為情緒的主人。
點選豎起大拇指讓孩子們在愛和接納中向著太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