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和情緒失控,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擔心過度遷就孩子會導致教育失敗,另一方面又害怕嚴厲的批評會破壞親子之間的和諧關係。 那麼,有沒有一種解決方案,既能有效引導孩子,又不傷害親子關係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父母要意識到,孩子搞砸的背後,是無法處理的外在困境和無法表達的內在混亂。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成為她的一面鏡子。
在育兒的道路上,無數家長遇到過孩子無理取鬧、搗亂、發脾氣的場景。 這些時刻對父母來說既是考驗,也是學習的機會。 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父母常常感到迷茫和無助,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例如:
由於下雨,週末不允許野餐,但孩子不理會,吵著要走;
早上遲到會受到批評,但孩子會對你發脾氣,責怪你沒有叫醒他......
在育兒的道路上,孩子無理取鬧、胡鬧、發脾氣的情況,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確實是棘手和煩惱的。 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如果父母選擇縱容或忽視,孩子可能會變得更加放肆,彷彿在達到目標之前不會放棄。 如果父母選擇糾正、訓斥甚至嚴厲懲罰,雖然孩子可能會暫時克制自己,但這種做法可能會疏遠親子關係,使孩子反抗父母。
那麼,真的有沒有辦法在不傷害親子關係的情況下,以良性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呢? 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
在討論解決方案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外部環境因素,即兒童可能面臨一些外部挑戰或困境,但他們缺乏足夠的應對策略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或困境。 下面是乙個示例:
十二歲的妮妮放學回家,看起來心煩意亂。
妮妮:我考試不及格,我怪你。
媽媽:你怪我什麼?
妮妮:那天我在房間裡複習,你一直在客廳看電視,你很吵。
媽媽:沒有,我只看了30分鐘,就沒再看了。
妮妮:這也影響了我的複習! 這都是你的錯。
母親:夠了! 很明顯,你自己沒有複習,不要反過來怪我!
見媽媽生氣了,妮妮不敢繼續爭辯,哭著跑進了房間。
媽媽的話確實有道理,妮妮自己也實在覺得很難承認,也很難面對考試不及格的挫敗感,反而責怪媽媽。 然而,這非但沒有通過直接指出這一點和與女兒爭吵來安慰女兒,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女兒的不安,進而破壞了母女之間的親密關係。
其實,真正觸動妮妮情緒的,並不是她媽媽晚上看電視的舉動,而是她曾試圖複習,但還是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成績的挫敗感。 她不知如何應對這種困境。 如果母親能夠感知並理解妮妮面臨的這種外部挑戰,那麼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
另一種可能性是孩子的內心狀態很混亂,但他們不清楚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可能是由於他們缺乏適當的溝通技巧,或者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感到困惑和不確定。 下面是乙個示例:
七歲的多多在放學後被留下,學校原定的動物園參觀計畫因下雨而被取消,這讓她感到非常沮喪。 懷著這種情緒,他匆匆走進廚房,向忙碌的母親吐露了變化。 然而,一心一意做飯的母親,只是簡單地回應了一聲“哦”,並沒有給他足夠的情感支援。
到了晚飯時間,多朵的心情進一步影響了他的食慾。 他拒絕吃母親準備的食物,堅持吃餃子。 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母親為他煮了他最喜歡的韭菜餃子。 然而,只咬了一口,托托就拒絕繼續吃下去。 後來,他要了花生餃子,這一系列的要求讓母親感到煩惱和疲憊。
在情緒的驅使下,媽媽忍不住罵了一頓多朵。 這突如其來的嚴厲回應,讓多多感到委屈,頓時淚流滿面,情緒失控。 他一邊哭泣,一邊開始扔盤子和筷子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怒。
其實媽媽已經在努力滿足多朵的需求,但多朵似乎並不滿足,一直為難媽媽,拉黑她。 為什麼會這樣?
多多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晚餐的選擇,而是如何化解因動物園之行失敗而帶來的失望和憤怒。 如果我們能感知並理解托托內心的情緒波動,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
看到孩子的無助,改變他的混亂
換句話說,當乙個孩子表現出無理取鬧和發脾氣時,其背後的真實意圖可能是:“我現在感到非常無助和混亂,我需要幫助。 這個時候,父母要避免否認和指責,不應該順從和縱容,而應該洞察孩子的無助感,幫助他們轉化內心的動盪。 這包括兩個具體步驟:
第 1 步:承認孩子的真正困境。
野餐取消、老師批評遲到、考試不當等事件,在**眼中可能微不足道,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意義重大。 這些經歷象徵著他們內心的失控、羞恥和沮喪。
當孩子面臨困難,不知所措時,他們可能會採取推卸責任、發脾氣等方式來逃避內心的羞愧和挫敗感。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先試著去理解和承認孩子的困境,例如:
天氣變幻莫測,確實很無奈;
早起不容易,被老師批評遲到真的很尷尬;
仔細複習卻在考試中表現不佳確實是一種不舒服......
這種回應有兩層含義:
首先,讓孩子意識到他正面臨兩難境地。
第二,讓孩子感覺到父母與他站在一起。
通過承認我們孩子的困境,我們實際上是在給他們更多的勇氣和力量來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 這減少了孩子迴避的理由,並增加了他們積極應對挑戰的動力。 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支援,會更有信心克服困難、走出困境。
第 2 步:反映孩子的內心情緒。
就像乙個孩子需要通過物理鏡子看到自己才能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一樣; 當孩子的內在情緒被迷惑時,父母也需要成為孩子的“情緒鏡子”:通過語言鏡反映孩子的內在情緒,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能夠識別他或她的情緒時,困惑就會消失,理智就會恢復。
另一位母親小玲,曾經面臨過與多多母親類似的情況。 因為下雨,學校取消了春遊計畫,女兒鬱悶不已。 當時,小玲採取了另一種回應方式——
她真實地反映了女兒的外表和情緒:“我看到乙個小女孩沒有笑容,她看起來很沮喪。 女兒沒好氣地瞪了小玲一眼:“哼! 我很沮喪! ”
然後女兒說起了春遊取消的事情,開始抱怨天氣和老師。 “我想你一定對你的老師感到失望和不滿,對吧? 蕭玲繼續說道。 女兒長長地嘆了口氣:“就是這樣! 誰讓老師說話,誰就不算數。 ”
小玲回應道:“謝謝你告訴我,讓我知道你的真實想法。 聽到這話,女兒的怒氣似乎平息了幾分:“其實,你不能完全怪老師,是天氣,老師沒辦法。 ”
現在聽起來你對老師的氣不那麼生氣了。 女兒點點頭:“嗯,老師說等天氣好的時候再安排。 之後,女兒回到自己的房間做作業,再也沒有抱怨過。
這是父母使用“映象反射”來幫助孩子識別混亂情緒並轉化非理性信念的過程。 這兩個步驟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相當困難。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我們習慣於評估和教育孩子。
當孩子感到失控、羞愧和沮喪時,不僅容易變得情緒化和發脾氣,而且會產生一系列極端的想法。 比如因為下雨不能去春遊,孩子會發脾氣,抱怨老師不老實; 如果考試不及格,孩子會發脾氣,責怪媽媽看電視;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常常忍不住給孩子點評和糾正:“是天氣,你不能怪老師。 “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你不能怪我。 ”
然而,實踐證明,面對鏡子,孩子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說教”。 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緒狀態時,他什麼都聽不進去,也接受不了任何建設性的批評。 他只是想讓我們聽聽他此刻的想法,了解他此刻的心情。
只有在乙個被接受和容忍的安全環境中,孩子才能正確地思考和正確地行動。 即使他們不喜歡鏡子裡的形象,他們也想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 因此,父母在充當孩子的“情緒鏡子”時,不需要用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來代替,只需要真實地反映孩子內心的情緒和情緒。
其次,我們自己沒有被映象。
許多父母從小就生活在乙個缺乏寬容的環境中。 當我們因失控、羞愧和沮喪而情緒失控時,成年人經常通過批評、說教甚至懲罰來迫使我們改變。
在這種氛圍中,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從未被反映出來,也從未被認知和轉化。 因此,當孩子不講道理,情緒失控時,我們就變得特別難以模仿孩子。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而是找到一面反映自己情緒和情緒的“情緒鏡子”。
我們可以嘗試加入乙個家長支援小組,從中我們可以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緒,並通過小組中其他人的鏡子看到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嘗試進入諮詢關係,釋放內心壓抑的情緒,通過諮詢師的幫助,一點一點地完成識別和轉化。
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照顧好自己,擁抱曾經充滿無助和混亂的內在小孩,讓自己的內在情緒慢慢被捕捉,在自我照顧上賦予自己力量,陪伴內在小孩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自我整合。
以**的態度陪伴內在小孩慢慢成長,是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的一課。 當你長大時,你的孩子會和你一起成長; 隨著你的成熟,你的孩子也會成熟。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當乙個孩子無理取鬧、胡鬧、發脾氣時,轉化內心混亂的情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這通常需要父母的大量時間、精力和耐心。 我們可能並不總是能夠圍繞孩子的需求。 畢竟,我們也有自己的事情,我們的生活並不容易,我們也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當你真的做不到的時候,不妨試著承認自己的困境,反映自己的無奈:我真的很想善待孩子,為他創造乙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做我能做的事,剩下的就是我還需要成長的地方; 無論如何,在我去擁抱孩子之前,我必須了解並照顧好自己......
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再做一面情緒鏡——鏡照孩子內心的情緒和情緒,見證孩子自發的糾正和改變。 這樣,就足夠了; 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