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波戰爭浪潮中,已經達成了對烏克蘭的500億美元援助計畫,歐洲似乎處於新戰爭的核心。 有趣的是,這次受到威脅的不是俄羅斯,而是歐洲本身。 在這種劇烈變化中,歐洲最大的對手已經出現,而且很可能是他們認為的盟友。
俄烏戰爭由來已久,美國國會尚未批准對烏克蘭的援助法案。 但正是在這個關頭,歐盟出人意料地打破了僵局。 這次特別會議的召開,不僅讓援助專案重新提上日程,而且經過幾番波折,終於就這筆鉅額資金援助達成了協議。 這筆來之不易的資金對烏克蘭來說是一種解脫,但對歐洲本身來說,這是一場不可預測的風暴。
歐盟的舉動令人懷疑。 美國作為這場烏克蘭危機的幕後推手,現在正顯示出疲憊的跡象,彷彿要退出這場煙霧繚繞的戰爭。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冒著生命危險去挖烏克蘭的無底洞? 什麼是不可抗拒的壓力?
顯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歐洲理事會主席馮德萊恩的宣告中可能有一些線索。 她特別指出,救援行動不僅表現出對烏克蘭的大力支援,也向俄羅斯發出了強烈的資訊。 不過,從她的話語中,很容易聽出另一種意思,那就是一種催促和施壓,給美國施壓。 這只是乙個意外,還是更確切地說,馮德萊恩和拜登政府之間的共識是什麼?
最近,馮德萊恩的為人一舉引起了很多關於她的猜測。 有報道稱,柯林頓的行為與其說是從歐洲的角度思考,不如說是在迎合美國的利益。 從俄烏衝突到世界各個地區,馮德萊恩的態度始終與美國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 這種不同尋常的“默契”引起了歐洲一些聰明人的警惕。 法國前總統尼古拉·薩科齊的這番話無疑表明了這一點。 他指責歐洲援助烏克蘭是不正確的行為,並將責任歸咎於歐洲理事會,但實際上他是在公開挑戰馮德萊恩。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的局勢正變得更加敏感和不安全。 美國不斷在歐洲地區滲透和施加影響,企圖將其與自己的“戰車”綑綁在一起; 另一邊,北約正在俄羅斯邊境進行軍演,無異於給烏克蘭潑冷水,極有可能將戰爭帶到歐洲。 屆時,歐洲不僅要面對遙遠的俄羅斯,還要面對潛伏在背後的“內鬼”和美國。
如果歐洲堅持我行我素,很容易成為美國的犧牲品,被他們的“盟友”殺死。 因此,歐洲的首要任務是認清現實,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獨立的姿態,在這場無形的博弈中保護自己的底線和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