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在延平區王台鎮靜義村,小雨轉晴,遠處的群山如雛菊,在科豐水稻植保專業合作社的農機倉庫裡,當地糧農大戶、合作社負責人黃成卓正忙著給旋耕機、插秧機等農機裝置“體檢”,為即將到來的春耕做準備。
趕上國家的好政策,除了家庭農場1300畝稻田的收入外,合作社還通過做“田間保姆”獲得了不錯的收入。 談及過去一年的“成績”,黃成卓臉上洋溢著笑容,“從種植到管理,從農資到技術裝備,可以說我們可以在耕種、種植、防治、收穫、烘乾、加工等各個環節提供專業服務。 “大規模種植糧食是有希望的”。”
事實上,為了更好地推進“以科技儲糧”,加快農業機械化特別是糧食生產機械化程序,延平區委先後出台了多項糧食生產措施,其中區級農機購置累計補貼“誠意滿滿”。 “今年,我們將重點提高糧食烘乾裝置的累計補貼比例。 據延坪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政策的推動,進一步降低農民和專業合作社購買糧食烘乾裝置的投入成本,逐步彌補全區糧食生產機械化烘乾的短板。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未來誰來耕種土地,如何耕種土地,成為農業生產中的“必答題”。
只有規模化經營,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尤其是糧食種植。 長期在農業生產一線的黃成卓感慨,“要想提高糧食種植效率,農機裝置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對於小農戶來說,農機的投入成本大,而且價效比不高,浪費資源。 ”
正因如此,黃成卓萌生了做“田間保姆”的想法,在各級黨委的幫助和支援下,他率先在南平市延平區成立了科豐水稻植保專業合作社,並在延坪區註冊成立了成卓家庭農場。
走進合作社新裝修的“農保姆服務站”,新型脫殼聯合公尺機開足馬力,“隆隆”的轟鳴聲......乙個接乙個“這是我們剛買的糧食加工裝置,小公尺扔進去,機器運轉,出來的就是一粒飽公尺,比起過去碾磨大公尺後篩選挑選,人家就容易多了。 黃成卓高興地介紹著眼前的“大佬”,“從糧食生產到銷售,中間的加工環節不能落後,只有補短,以後的發展才會更有後勁。 ”
目前,以黃成卓為首的合作社已購置旋耕、插秧、植保、收割、碾公尺、烘乾等各類農機裝置約50臺(套),2023年,合作社將開展面積超過1萬畝的農機作業服務,覆蓋王台周邊多個鄉鎮村。 為此,黃成卓還獲得了“福建省優質農民鄉村振興典範”稱號。
告別農業“靠天吃飯”的傳統,在新的一年裡,黃成卓希望更多的農民能夠利用農業機械裝置,減少勞動消耗,提高糧食種植效率,真正實現穩優產量,種出多種糧食和好穀物。
作者:記者 吳建瓊 通訊員 廖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