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元朝後裔,開國將軍王建安王金山
來自湖北黃安的開國將領王建安、王金山中將、王繼文(濟南解放時犧牲),他們的血統起源於蒙古,是元朝蒙古諸侯的後裔。
元末明初,一萬多名蒙古兵在蒙古王子葉賢布華後裔的帶領下,向朱元璋(當時黃安縣人口7萬)投降,朱元璋將他們安置在黃麻地區, 也就是今天的紅安縣。
王建安和王金山:洪安將領同源 洪安是湖北省的乙個小鎮,孕育了多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包括王建安和王金山。
雖然他們出身不同,但他們有著同乙個姓氏——王。 王建安是洪安縣永家河鎮人,祖宗在元代擔任湖廣省左丞相的時間不長,湖北省洪安縣曾經是他祖先的封地。
而王金山和***胡啟才都是洪安高橋鎮人,他們的祖先也是經歷過漢化的蒙古兵。 兩位將軍都性格直率,以出色的軍事功績而聞名,但當他們達到軍銜時,他們大多擔任副職。
雖然他們的立場不同,但他們的成就值得人們的尊重和欽佩。 更令人驚訝的是,王建安和王金山居然屬於同一宗門。
他們的祖先也是一位蒙古王子,曾任元代湖廣省左丞相,湖北省紅安縣曾是他祖先的封地。 這意味著他們有著共同的家庭背景和血緣關係。
王建安雖然年長於王金山,但他們的故事和成就卻是洪安歷史的一部分,都值得了解和學習。
在清朝的《黃安縣志》中,記載了紅安沙河王姓氏的由來。 據說王勝是宗族的祖先,他的曾祖父被封為元朝百家,他的孫子也被封為晉公升王,被賜桃花鎮封地。
死後,他被追封為衡陽王。 由於蒙古人一開始沒有姓氏,後來他們以祖先的頭銜作為姓氏,所以姓王。 截至目前,洪安縣王族人口約1萬人,主要分布在桃花鄉和高橋河鄉,其中桃花沙河村和曲陽家是王族的聚集地。
王建安和王金山將軍,他們是蒙古族的後裔,有著相同的血統。 他們的祖先也是蒙古克勒赫部落的人,他們的祖先屬於怯懦的蒙古氏族,與成吉思汗是朋友。
他們四個人在成吉思汗成名之前就與他交好,後來都臣服於他。 成吉思汗特別關注他們,任命他們為Bijachi Chang(負責第一文職官員的官員)。
西拉胡爾英年早逝,他的兒子波魯萬成為了一名衛兵。 後來,蒲祿環被賜給河北省石家莊市新集市蜀麓縣,作為美食鎮。
元朝元年(1264年),由於與阿里·布格有牽連,波魯歡被定罪而死。 他的四個兒子中,長子也在布華繼承了他,成為比嘉赤昌,成為晉晉親王的老師。
元朝二十三年(1286年),被任命為雲南省平章,立了60多個魯府縣來保衛邊境。 大德二年(1298年),調往湖廣省平章。
八年後,他再次被調到河南省平章市。 最後,他被任命為湖廣省左丞相,並在任期間去世。
明初,君庸是後人不先花,為了保全家族,婉言謝絕了朱元璋的重用,選擇回田。 他帶領族人定居在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桃花鎮沙河村,改姓王。
從此,他們過著平凡的生活,祖先的榮耀早已消散。
湖北省洪安縣永家河鎮沙河村公路東側,有幾棵高大的楊樹,茂密的枝葉下,有乙個普通的農家院子。 這裡是我國開國將軍王建安故居,也是紅安紅色旅遊發展的又一地標。
小院後面,寶水河岸邊,矗立著乙個寬敞明亮的船棚,長約40公尺的水泥台階緩緩伸入水中。 經過幾十年的風雨,王建安將軍的渡口岸呈現出獨特的英雄風貌。
近日,筆者有幸參觀了這艘渡口,聆聽了老船夫講述往事的故事,以及當地居民分享當下的生活,真切感受到了“總渡”號發生的巨大變化。
江君渡,又稱王頤都,位於紅安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渡口。 據說,700多年前,沙河村的祖先,蒙古韃靼人,從草原遷徙到這裡,因為不善喝水,他們發起捐款建立了這個義都。
後來,族人逐漸漢化,改姓為王。 如今,沙河灣的100戶人家和附近幾十里範圍內的居民,大部分都姓王。 久而久之,王的《義都》在寶水流域廣為人知。
土地革命初期,16歲的王建安因受到地主王少山的壓迫,燒毀了自己的房子,然後連夜渡水,加入了紅軍。 從武裝農民到黃麻起義,從反“圍剿”到鞏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經常在這裡渡河與敵人作戰。
在這片傾盆大雨的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紅軍戰士和烈士。 雖然戰爭的刀槍已經消失,但王的義都的歷史和精神仍然熠熠生輝。
湖北省的“將軍口岸”為紅軍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在在交通和海事部的幫助下,它正在恢復生機。 碼頭兩旁建有美麗的候亭,河水靜靜流淌,草木綠意盎然,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
此外,該地區20英里以內的人們仍然保留著蒙古文化的痕跡,如鑼鼓、刺繡等。 核心思想:新聞報道江軍都的歷史背景和現狀,以及當地人民仍然保留的蒙古文化。
洪安擺鑼鼓,原來是洪安流傳最廣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樂器有三吹、七打十、吹長號、二鎖、打鑼、鈸、鼓、馬鑼、車官(小鈸)、小鑼、鈴鑼,演奏時吹、彈、唱。
解放前,全縣有不下百個表演團體,但現在幾乎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