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和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的優秀遺產,批判和借鑑西方近代文藝理論,磨練批評的'利器', 把握文藝批評的掌舵,用歷史、人、藝術、審美的觀點來評判和欣賞作品,敢於在藝術品質和水平上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的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於表達態度要敏感, 敢於在重大是非問題上表態,主張講真道理,營造良好的文藝批評氛圍。在這次論述中,總書記明確提出了文藝批評的“歷史、人物、藝術、審美”標準。 這些標準一直包含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總書記對其進行提煉、充實和具體化,既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的傳承,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在新時代中國特定語境下的新發展, 並且有必要深入研究它們。
歷史標準。
歷史的標準要求我們首先尊重歷史。 尊重歷史就是尊重事實,不歪曲歷史。 2014年,在紀念全國抗日戰爭爆發77周年儀式上,**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 負責任的文藝工作者要盡可能挖掘和接近歷史真相,不要任意歪曲歷史,遠離歷史真相。 尊重歷史,也就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認識和把握歷史。 “深刻把握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從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文藝在表現歷史的同時,要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吸取歷史教訓,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歷史的標準除了尊重歷史,還要求文藝工作者正確反映和引領時代。 **總書記高度重視文藝的引領作用,強調“在人類發展的每乙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成為時代的先行者、社會的先行者、智慧的先行者,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遷的先行者”。 春江水管鴨先知、文藝工作者生活在人民群眾中,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敏銳的感知力,感受時代脈搏,生動地反映時代脈搏,從而真正擔負起反映現實、引領時代的責任。 “作家和藝術家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的真相,但他們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和歷史上最有價值的東西。 “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歷史發展方向、具有歷史深度的優秀作品。
**總書記提出的“歷史標準”,有其自身的時代意義。 這種針對性題材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文化自信,二是歷史虛無。 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然而,近代中國的發展確實滯後,再加上清朝末年100多年來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確實存在著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不足。 針對這一現象,總書記提出了文化自信問題:“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廣、更深的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更持久的力量。 增強文化自信,是關係到國家命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的重大問題。 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精神的作品。 “歷史虛無主義與缺乏文化自信密切相關,總書記明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要求尊重歷史,正確對待歷史。 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
人民的標準。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所謂歷史,就是人民的歷史。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是人民推動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牢不可破的真理。 **總書記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傳統,明確指出:“源於人民、為人民服務、屬於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 他強調:“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服務的理論都是毫無生氣的。 堅持文藝批評以人為本的方針,必須把“人”作為批評標準的核心。
新時代文藝批評的“人民標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導向。 2014年,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從那時起,他一再強調這一重要主張,並在總要求下系統地闡述了它。 比如,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題目下,總書記進一步闡述了“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必須愛民”三個小標題。 通過這些論述,他深入闡述了文藝為什麼要“以人為中心”,如何做到“以人為本”,文藝應該具有哪些特點和品質,為新時代的文藝活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必須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堅持文藝為人民寫作,為人民抒情,為人民表達懷念。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創造者。 在人民的浩瀚奮鬥中,創造歷史的熾熱篇章到處翩翩起舞,匯合是人民的史詩。 而“所有在當時引起轟動並流傳後代的文藝作品,都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聲音。 文學藝術作品只有立足於人民,表達人民的訴求和願望,表達人民的生命和精神,才能成功,才能長久傳承。
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也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職責,“把人民看作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 人民群眾歷來是文學藝術作品是否合格的最權威評判者。 人們常說,文藝一定要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考驗,而這種考驗的主體歸根結底是人。 經得起未來的考驗,歸根結底就是經得起未來人的考驗。 因此,歸根結底,人民是文學藝術作品的最終評判者。
“人民標準”要求堅持植根於人民的創造性方法。 文藝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首先要文藝工作者深入人民群眾,深入生活。 文藝工作者深入人心,“不僅要'入身',更要'入心','入情'”。 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深處,懂得人民群眾生活的本質,透徹地領會生命的本質”。 只有當生活被徹底咀嚼、徹底消化時,才能變成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影像,創作的作品才能激盪人心“,這就是”沉浸”。 “身體進入”的前提和關鍵是“心靈進入”和“情感進入”。 要自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同命同仁,心連心,為人民的歡樂歡欣鼓舞,為人民的憂愁憂愁”。 文藝工作者只有做到“三入”,才能真正深入人民,熟悉人民,了解人民,創作出人民肯定和喜愛的文藝作品。
文藝扎根於人民群眾,其次是文藝工作者要有提煉生活的能力。 文藝工作者熟悉生活,了解生活,但無法提煉生活中感人的人事,形成形象,所以還沒有真正扎根於人心中。 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簡單中發現崇高,從而深刻提煉生活,生動地表現生活,以全景的方式展現生活”。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一定的藝術功底,更重要的是要看文藝工作者真正扎根於人民的努力程度。
藝術的標準。
文藝作品必須反映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呼聲,必須有其藝術性和形式性的要求。 **總書記非常重視文藝作品的藝術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 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困不是社會主義“,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坐板凳十年'的藝術決心,要有'不驚不死'的執著追求,才能拿出傑作、流傳世人的傑作、不朽的作品。 * 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既包括思想方面,也包括藝術方面,但重點仍然是藝術。 “對'不出人意料的詞語'的執著追求,更是一種藝術追求。 只有思想上重視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在形式上精益求精,才能創作出深受人民歡迎的優秀作品。
**總書記提出的藝術標準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進入新時代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乙個新的階段,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一些弊端。 強調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和藝術水準,正是要糾正商品社會中看錢、抄襲模仿、千篇一律、崇尚揁耿、歪曲經典、顛覆歷史、粗製濫造、媚俗墨守成規、脫離大眾、脫離現實、缺乏藝術品質等問題。
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優質產品之所以'精',是因為它們深刻、藝術、製作精良。 時任文化和旅遊部部長的羅樹剛認為,“'三個精華'指出了高度的藝術標準,傳達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強調藝術境界。 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個精華”可以作為總書記提出的文藝批評藝術標準的具體內涵。
思想是深刻的,更多的是關於內容。 思想本身是有一定形式的,思想需要通過某種形式來表達。 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刻的思想本身也有其形式,這是藝術性的問題。 思想的形式本身能否組織得井井有條,同時又能以最恰當的形式表達出來,決不是思想本身就能解決的問題,必然會牽扯到藝術形式的問題。
藝術精湛不僅包括藝術形式,還包括意境和意象。 **總書記對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有豐富的探討。 他指出,經典作品“通過主題內涵、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創作、語言修辭等,包括歷史、文化、人性的內涵,蘊含著精神世界的深流和新鮮飽滿的真實生活,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洞察力和形式上的創造力”。 他強調要塑造典型樣板,強調文藝作品要反映現實,“凡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要反映和觀察現實,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回答現實問題。 * 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內容豐富,見解深刻,涉及的題目廣泛。 從現實的再現到典型的塑造,從人物塑造到語言修辭,外在的形式、內在的意境、生活的豐滿,不僅涉及藝術精緻的具體要求,也指出了實現藝術精緻的有效途徑。
製作精良是指文藝作品物質形態的精煉。 藝術作品的物質形式不是藝術作品的可有可無,它是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物質形態的質感好不好,製作是否精緻,是否與它所承載的藝術形象相協調,必然會影響到藝術品本身的質量。 這在非語言藝術作品中尤為明顯。 雖然語言藝術作品對物質形式的要求較低,但物質形式並非微不足道。 這些都說明,文學藝術作品的物質形態與文學作品的優秀與否直接相關。 **總書記強調,製作精良的產品對於文藝傑作的創作非常重要。
文藝創作是一項艱鉅的創造性工作。 培養高水平的藝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專注、勤奮和長期的工作。 “'三個精華'文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藝術家的辛勤耕耘和長期積累。
審美標準。
審美的標準與藝術的標準有關,但也有一定的區別。 藝術的標準主要關注藝術的形式方面,而審美的標準不僅關注形式,而且關注內容; 藝術的標準側重於藝術的形式層面,審美的標準側重於藝術的精神層面。 從現實來看,藝術標準主要針對藝術領域“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的現象,審美標準主要針對文藝領域“醜即美”“尊重外國人”的現象。
美的範圍很廣,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藝術美、社會美、精神美。 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理解總書記文學批評的審美標準。
藝術美和藝術標準之間有一定的交集,但每個都有不同的側重點。 藝術標準強調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強調作品形式的細膩和完美。 藝術美作為審美標準之一,更注重內容與形式的和諧與完美。 英國評論家拉斯金說,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愛,但斯克魯奇不能歌唱他失去的寶藏。 為什麼? 因為前一種情感是美的,而後一種情感是醜陋的,所以藝術應該表達一些美的東西。 **總書記指出:“一切創造性的技巧和手段,最終都是為內容服務的,都是為了更清晰、更獨特、更透徹的方式來講述人和理性。 “藝術美涉及內容與形式、作品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等等。 只有在這些方面遵循美的法則,我們才能達到藝術的境界,創造出美麗的結果。
社交美具有廣泛的含義。 在社會領域,美與真善相聯絡,真善之物往往美,美之物往往具有真善的特徵。 這是因為社會美主要不是一種美的形式,而是一種內容美,它涉及特定的社會因素、特定的人和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美不能僅靠形式來贏得,而必須有一定的內容,因此社會美不能與真善分開。 **總書記在社會領域高度重視真善美。 他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提高讀書和生活能力,善於發現細微之美,在陰影中見光明”,“堅持用光明驅散黑暗,用人民深惡痛絕的真善美戰勝虛惡醜”。 只有從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挖掘、提煉、提煉、書寫真善美,才能創作出美的作品。
精神美是指人們的思想、精神境界、道德品質、情感取向、文明禮儀等主觀因素所產生的美。 精神美是文學作品中美的重要物件之一,也是文學作品中重要的表現物件之一。 對於中國人來說,精神美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文藝創作中生動生動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生動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該肯定、什麼應該讚揚,什麼應該反對和否定; 讓春風和雨水都能默默滋潤。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包括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次,最終必須在公民的主體意識中落實。 從這個角度來看,它也是精神美的重要內涵和重要性。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美好靈魂,用文藝作品表達美好靈魂,是審美標準的必然要求。
審美標準還包括對中國審美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總書記指出:“中國美學強調物與文字的支撐,寓言的感情,簡潔適度,強調形式與精神並重,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的統一”,強調“要堅持不忘原、吸洋、面向未來、在傳承中蛻變、在學中超越、 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體現中國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順應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使中國文藝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範、中國風屹立於世界。“中國美學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共同生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已成為中華文化、中華文藝和中華民族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現中國美學精神,有利於鞏固和發揚中國文藝與中國人民的緊密聯絡,促進和發展中華文藝與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使中華文藝在世界文藝中處於領先地位。
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審美精神,“必須認真學習和學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 只有堅持以西方為中國,開拓創新,實現中西文化的結合,中國文藝才能更好地發展和繁榮。 “過去是為了現在,外國是為了中國,辯證權衡,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傳承積極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一貫原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中國文化和中國文藝才能健康發展。
作者:趙艷秋,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評論:尹樹波。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