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總書記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徵”之間有什麼內在關係? 我認為,了解中華文明的內在特徵,領會總書記在文化傳承與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徵中,連續性是最根本的。 連續性是其他幾個突出功能的基礎和前提。 如果沒有連續性,那麼就沒有其他特徵。 政治上的連續性為中華文明的延續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中國古代的學術連續性也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表現之一,中國古代的學術傳統可以追溯到夏、商、第三文明。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華文明的內在精神和主要特徵得以延續。 只有充分認識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
中華文明的創新是延續的保證。 中華文明在5000多年的長河中生存的關鍵,在於它的創新。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不斷探索創新。 《周義》中提到的“新舊改革”和“日輝”,孔子提到的“盈虧”,都是中華文明追求創新的表現。 正是因為這種創新精神,我們才能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正是因為這種創新精神,中華文明才得以從古至今流傳下去。
中華文明的統一是建立在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創新的基礎上的。 如果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時間上的,那麼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主要是空間上的。 乙個文明要在空間上統一,就應該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 另一方面,連續性需要以統一為前提。 中華文明的統一不是身份認同,而是多元統一、統一、集中。 中華文明的統一不是建立在血緣和民族的基礎上的,這也決定了中華文明必須具有包容性的一面。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是統一的正確含義。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兼收並蓄的、多元的。 從歷史發展看,中華民族是在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中國文化也是在儒家、墨家、道家、法學融合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中華文化不僅內部相互融合和交流,而且對外文化具有開放和包容的偉大精神。 這種開放包容的文明,非但沒有削弱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反而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形成。
中華文明的和平本質是包容的必然結果。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明不是咄咄逼人、好鬥的,而是和平的。 和平、和諧、和諧的理念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鼓吹“仁愛他人”“和睦珍貴”,道家鼓吹“兵器不靈器”,墨家鼓吹“愛與不攻”,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中華文明的和平本質主要體現在反對戰爭,倡導和平理念,追求世界和平的理想目標。 中華文明的和平本質是建立在對各種文化的尊重和寬容之上的。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華文明突出特徵之間的關係不是隨意的、混合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關係。 具體來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其他幾個特徵的基礎和前提,創新是連續性的保證; 統一性基於連續性和創新性; 包容性是團結的正確含義; 和平也是包容性的必然結果。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文明,才能更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
作者:任公尺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尹樹波。
*: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