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共青團維護未成年人權益部等發布的《第五次全國未成年人上網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達到1。93億人,未成年人網際網絡普及率達972%,幾乎飽和。
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無網”群體,能採取哪些措施真正保護未成年人? 這需要每個成年人來回答。
未成年人上網保護並不是乙個新話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網際網絡的快速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話題。 從綠色內容和網路成癮到個人資訊保護和網路素養,網路未成年人保護全面展開。 要使未成年人保護更加有效和深入,就要彌補網路保護的短板,並著力深化和鞏固,從而實現網路保護的質的飛躍。
五大新風險點 未成年人網路保護仍需各方重視
報告不僅展現了未成年網民的時代特徵,也向我們展示了網路未成年人保護面臨的五大新風險,需要各方重視。
農村地區的未成年人使用網際網絡的風險更大。 報告顯示,城鄉未成年人上網水平差距持續縮小,與2018年相差5與2022年相差4個百分點,相差1個百分點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城鄉網際網絡接入差距已經縮小。 農村未成年人以手機作為上網裝置、用手機玩遊戲的比例高於城市未成年人,城市未成年人使用手機觀看短劇**和直播的比例與城市未成年人接近,但在安全和防範意識方面與城市未成年人存在較大差距。 農村父母對孩子上網保護的意識較弱,對孩子的保護能力更弱。 有的農村父母為了獎勵孩子考試成績好,給孩子買手機,結果發現孩子玩手機就失控了。 有農村家長表示,他們以為自己已經管理好了孩子的手機,沒想到孩子會省下早餐錢買二手手機玩。
生活在學校的未成年人使用網際網絡很容易被忽視。 報告顯示,在學校生活依賴網際網絡的未成年人比例較高,感到非常依賴或有些依賴的未成年人比例比與父母雙方、父母一方或親戚同住的監護比例高出約12-16個百分點。 節假日在校未成年人使用手機5小時以上的比例,比父母雙方、父母一方或親屬監護的比例高14-17個百分點。 然而,很多家長把希望寄託在學校管理孩子的手機上,甚至想方設法讓孩子住在宿舍裡,認為學校可以控制孩子的上網。 許多孩子在回國後受到寄宿學校管理不善或補償性“不良補償”的影響更大。
新的智慧型裝置易於保護盲點。 報告顯示,與2021年相比,未成年人智慧型手錶、智慧型檯燈、字典筆、平板電腦學習機等新型智慧型裝置佔比有所提公升,尤其是兒童智慧型手錶,已達到40%。 環顧四周,我們會看到很多孩子都戴著智慧型**手錶。 手錶功能多樣,內建APP令人眼花繚亂,部分APP內容和功能非常不適合未成年人。 還有內容淫穢暴力的輔導機和電子詞典,一些智慧型檯燈可以直接聯動***手錶、檯燈,字典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手錶、檯燈和字典......然而,近一半的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些風險,在為孩子購買新的智慧型裝置時忽略了潛在的盲點。
缺乏關於電子學習功能的指導。 報告顯示,未成年人通過網際網絡學習已成為遙遙領先的線上活動,比玩遊戲、觀看、聊天等活動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 認為網際網絡對學習有積極影響的人群比例也比2018年增加了24個百分點,這表明網際網絡一代已經習慣了最好的學習方式。 **存在網路跋涉、時間無法控制、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部分未成年人在網上學習時經常“四處張望”、“邊逛邊想不起來學什麼”。 此外,未成年人不使用網際網絡搜尋資訊、閱讀新聞等學習功能,超過一半的未成年人缺乏資訊權威篩選意識。 然而,很多成年人認為,只要孩子不玩遊戲,不看短**,他們就會快樂,而忽略了孩子在線上學習和線上資訊獲取方面的保護和指導。
跟不上未成年人追逐新技術的步伐。 根據該報告,未成年人對新技術變革有強烈的好奇心,超過40%的人表示他們對人工智慧和其他知識非常感興趣。 然而,大多數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意識和辨別新技術帶來的風險的能力,例如假**和音訊。 他們主要依靠網際網絡和課外閱讀來獲取這些知識,其中只有不到40%的人從學校接受輔導和服務,從家庭那裡得到的就更少了。 由此可見,教師和家長在追逐新技術、新變化方面比未成年人慢半拍,難以及時提醒未成年人可能遇到的網路安全風險。
四個方面“深入務實”做好小網友保護工作
要實現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高質量發展,就要“更深、更實際”,讓網路保護得以把握和細緻落實。
要深化和實現現行法律法規的落實。 近年來,我國採取了多種措施來保護未成年人上網。 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中增加“網際網絡保護”專章,到新實施的《網際網絡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以及其他管理措施的出台,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高度重視和決心。 好的法律也要用好,法律、政策、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深化和落實。 例如,仍有未成年人在網上不使用電子身份實名認證,導致未成年人使用成人身份資訊玩遊戲和打賞。 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現有法律制度的嚴格執行,使良好的法律法規在實施的各個環節得到貫徹落實。 各方還應共同努力,確保良好政策和制度的實施不被拖延或推諉。
少年模式的公升級要深入、務實。 青少年模式是保護未成年人健康的“防火牆”。 過去,未成年人不喜歡青少年模式,認為內容太年輕,形式太沉悶。 如今,少年模式已經公升級為少年模式,需要公升級的不僅僅是名稱,還有內容特點、功能多樣化、標準統一。 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內容池建設,開發更適合未成年人的功能,盡快引入統一的行業標準,讓所有平台,無論規模大小,都嚴格按照標準化要求為未成年人樹立典範,不搞擺設、不搞事情, 使網路保護中的一系列疑難和阻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要深化和鞏固行業自律機制建設。 《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再次明確了平台企業主體責任,如要求智慧型產品終端內建網路保護軟體、定期開展網路保護影響評估、建立健全網路欺凌防範、識別和處置機制等。 因此,要進一步調動網際網絡行業的積極性,讓所有企業平台形成可持續的戰略思維,自覺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將未成年人保護提公升到平台企業追求的首要目標,這樣才能落實行業自律機制的建立,讓未成年人網路保護不走形式,不做膚淺的工作。
網路掃盲教育要深入、實用。 對未成年人上網的保護,最終要落實在網路素養的提公升上,讓未成年人有意識地利用良好的網路素養來應對網路使用的風險。 近年來,網路素養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開發了多種網路素養課程。 要真正把網路素養教育課程送到未成年人身上,讓未成年人想看、愛、用。 重點開展農村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寄宿中小學生網路掃盲課程。 網路素養教育絕不能是一種形式,而應該強化未成年人的生活體驗,樹立網路教育中的“雙主角”心態,扎根於未成年人的生活,讓未成年人產生情感共鳴,養成良好的習慣。 還要向成年人傳送網路素養教育,提高家長和教師的網路素養和網路教育能力,真正實現未成年人的網路保護是有效的。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