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期間,另乙個與“家”一樣頻繁出現的詞是“新年味”。 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人,對新年的味道有不同的認同。 比如蒸棗花、釀酒難得買到的年貨,被超市、電商平台等“一站式”採購模式所取代。 擺爐祭祖等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儀式少了,就連“低門檻”的對親人的過年問候也“進化”成了傳送微信紅包和**訊息。 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春節夜宴是許多80後兒時的回憶,現在很多家庭的跨年晚餐都是餐廳的包間餐桌**。 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一年的味道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理解中,過年的味道是土味,是團圓的味道,是那種踮起腳尖的期待,是那種依偎在一起的溫暖。 是的,同一所房子裡四代人的盛宴較少,更有可能是三口之家的團圓飯; 食物變得豐富且唾手可得,等到新年吃某種稀缺美食的期待也減少了;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難免乙個大家庭會有不同的居住空間,被稀釋的親情可能會讓人覺得過年的情感集中度下降了。 隨著與家政相關的商品和服務變得越來越豐富,每個人都可以在“繁忙的一年”中參與的工作數量正在減少。 這樣一來,新年的味道似乎就淡了幾分。
懷舊濾鏡下,人們對過去的習俗賦予了更多的溫暖和浪漫的想象。 但是,任何一種習俗都會在相應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土壤中生長。 一旦土壤發生變化,民間傳說必然會隨之改變。 黑格爾曾經說過:“傳統不僅僅是乙個管家,而只是忠實地儲存它所接受的東西,然後它被儲存下來,不變地傳給後代。 沒有必要對“不合時宜”習俗的過去過於感傷。 對於那些喜歡新年味道的人來說,他們應該被珍惜。
例如,即使預製菜已經悄然進入春節晚餐的選單,“餃子”仍然承載著美好的寓意,特定的食物作為象徵,傳達著對幸福的祝福和期待。 再比如,博物館出現在很多人的春節假期日程上,美甲、睫毛、美髮成了很多女孩子過年的“新三件套”,有的人在旅途中而不是在鄉下祖屋迎接新年。 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創造了新的新年“儀式”來“喚醒”熱鬧和喜慶。 如今,或許陪伴年輕人過年的那種親密關係,只是基於娛樂、學習等,而不是親情,甚至是在異地一起看影視作品或玩遊戲的“雲”陪伴,但我們相信,人們還是會體驗到那種陪伴, 春節文化領域人與人之間的禮物與分享。新的生命催生了新的過年方式,新年的味道體現在那些新年的習俗中。
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風味的具體樣貌未必會改變,但不變的是我們思想、願望和信念的積累。 對於乙個人、乙個家庭來說,春節依然意味著告別舊迎新,幸福的團聚,託付了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真誠祝願; 對於乙個國家、乙個民族來說,春節依然是萬家萬戶的燈火通明、國家和平與安全、人民繁榮昌盛的文化象徵。 在這個節日裡,我們享受著“社群”意義上的歸屬感和榮耀,完成與時間的約定,期待下一次收穫。 這樣一來,新年的味道就一直存在。
新年的味道需要操作。 我們欣喜地看到,趕往集市、逛廟會、看社交篝火等傳統習俗正在創新,多地也上演了具有地方風味的“鄉村晚會”,文旅融合刺激了新的人氣......的“國潮”。繁華的景象和幸福的笑臉,都為人們保留了濃濃的新年氣息。 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共同珍視與創新下,新舊交融激盪,與具有時代感的春節風情碰撞。 俗話說“十五年過後就是年末”,每年的春節都有結束,但只要我們始終保持創造新生活的熱情和動力,始終保持堅定的文化自信,新年的味道就不會“不出現”,永遠在我們心中澎湃、揮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