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經濟困難和物質匱乏使紡織品極為稀缺。 穿廉價的棉質或粗布衣服成為大多數人的常態。 然而,在這個艱難的時代,一種名為“Indeed Liang”的布料誕生了,成為當時時尚的代表。 憑藉其獨特的質地、柔軟的觸感和優越的效能,這種全合成纖維材料重新定義了時代的潮流。 但這種現象的背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技術創新和人們對時尚和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的集中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工業水平落後,以農業為主導的小農經濟,我國紡織業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為了解決衣食問題,面料嚴重不足。
1954年,中國實行布票制度,規定每家每戶需要一張特定的布票才能購買棉布、布、被褥。 這種量化的措施嚴重限制了人們對紡織品的需求,成為當時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這一時期,棉質服裝**雖然依然存在,但其問題也很明顯。 棉布容易起皺,經常起球,顏色以黑、白、灰為主。 在物質匱乏和經濟困難的背景下,人們開始尋找更實用、更耐用、更多樣化的替代品。 正是在這個時候,“真好”面料以其獨特的效能和易著色的特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這種布料最早在廣東流行,當時被稱為“真好”,後來演變成“真好”。 據說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乙個有趣的過程。 在70年代,資訊還沒有發達的時候,不懂粵語的人把“真的很好”聽成“真的很好”,覺得這種面料一定很酷。 不過,雖然後來發現其實並不酷,但因為“真的很好”的實用性高,不容易損壞,所以把“酷”改成了“好”。
當時,服裝的耐用性是乙個值得關注的重要指標。 全化纖材料“Really Good”在這方面表現出色,不僅經久耐用,而且可以長時間保持其原始的形狀和質感。 雖然那個時代的物質匱乏和人們服裝的簡單並沒有阻礙人們對時尚和美的追求。 與傳統棉布相比,“真好”具有易著色、耐磨、耐褪色、易清潔等優良效能,使其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一家服裝店的襯衫售價高達11元,褲子售價22元,而普通工人的月薪只有30元左右,所以只有一些幹部家庭或知識分子才能買得起這種時髦的奢侈品。 據說,在那些日子裡,“真善”甚至成為結婚過程的一部分,作為彩禮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了它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和價值。
“確實好”的興起並非偶然,而是在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政策支援下,我國開始引進石化裝置,自主生產化纖產業。 儘管中國在化纖行業起步較晚,但在強大的人力資源和領導層的支援下取得了重大進展。 其中,化纖工程技術專家江世成在化纖行業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被譽為“善行之父”。
1979年,我國生產的第一批“振亮”正式下水,年產量7臺50,000噸。 此後,化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國,為全國服裝行業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和活力。 然而,時光荏苒,《真好》也並非始終保持著往日的風格。 1971年,當我訪問南方時,我發現了“真的很好”的存在,並了解到它非常昂貴,而我們的國家仍然完全依賴進口。
為了打破技術壟斷,**提出了工作指令,要求國家自主生產化纖。 由此,我國化纖工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 雖然它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人們對服裝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80、90年代的科技進步帶來了新的纖維研發技術,大大提高了紡織品的質量和品種。 如此一來,《真好》所佔據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 人們開始選擇透氣性更好、保暖性和舒適性更好、更能適應季節和天氣的衣服。
在中國綜合國力和科技進步的背景下,人們的購買力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特別是9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 這使他們既想吃得飽,又想穿得好。
在那些日子裡,物質稀缺是乙個普遍的問題。 因此,作為一種便宜又相對舒適的材料,“真的很好”成為人們的首選。 它的出現填補了時代需求的空白,為人們提供了負擔得起的服裝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