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臂高速運轉,在幾乎無人控制的生產線上,車輪隨軌道穿梭於生產的各個環節,冶煉、鑄造、熱處理、旋壓、加速、噴漆、包裝、倉儲全程自動......
位於河北保定市的立中集團,車輪生產車間如火如荼,配備數位化列車,一座集智慧型化、綠色化、資訊化於一體的廠房呈現在我們面前。
立中集團成立於1995年,專注於鋁合金材料、汽車零部件行業、化工材料行業,產品遠銷國內外。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工業網際網絡建設,這也為中國製造業提供了極好的歷史機遇。 立中集團也從過去的被動自動化轉變為滿足客戶需求,如今已積極將數位化融入企業的資訊化和戰略發展中。
立中集團依託中國電信5G定製網路,滿足工廠各類應用場景需求,實現工廠降本增效提質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打造工業行業5G全聯接工廠標桿示範。
“5G+”提公升生產效率
對於乙個製造型企業來說,產品生產往往涉及研發、經營管理、製造和第一鏈條等環節,而在這些環節中,生產製造都關係到產品的質量,可以說是企業的基礎。 傳統製造企業往往面臨乙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生產不可控”。
在鋁合金輪轂的生產過程中,輪轂經過一系列的生產線工序後需要不同的分揀作業,過去往往依靠人力,採用人眼識別+人工搬運,工作效率相對較低。 一方面,人力受工作環境、生理等因素影響,長時間在高溫下反覆搬運工作容易疲勞,容易造成生命財產安全問題; 另一方面,手動叉車受員工工作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排程不足,難以提高生產效率。 立中集團資訊科技總監耿帥表示,“現在通過'工業視覺系統'和'5G+AI智慧型分揀系統',可以有效解決傳統分揀方式中的人力瓶頸和準確性問題。 這對於大型車輪製造廠尤為重要。 ”
分揀機械人基於“深度學習+3D視覺”的工業AI視覺系統,通過視覺跟蹤,對影象序列中運動目標的運動軌跡進行檢測、提取、識別和獲取,進行資料處理和分析,通過AI智慧型演算法構建的動作指令集,實現不同車輪模型的抓取和碼垛, 並實現全自動輪轂上下生產線,根據實時生產訂單和節拍。
5G+AI智慧型分揀系統,實現流程解耦,改善生產週期。 分揀過程高度自動化,採用AI技術實現智慧型分揀,從而提高作業效率和準確性。 輪轂取樣率從1%提高到5%以上,分揀操作人員數量也從6個減少到2個,降低了人工成本。
智慧大腦的“鏈條”帶出園區的創新力
不僅是智慧型分揀,整個園區都在乙個看不見的“神經中樞”——乙個5G全聯接的智慧產業平台中運作。 中國電信的5G網路連線機械臂、A**、AR眼鏡、AI攝像頭、智慧型頭盔等終端裝置,採集園區實時資料,對系統進行智慧型分析,將所有資訊子模組資料實時整合在視覺化數字看板上,實現生產流程、管理決策、資源配置、 和管理。據悉,中國電信打造的全聯接智慧產業平台整合了數位化運營中臺系統、AI視覺化管理系統、智慧型安監系統、AR遠端協作系統、智慧型分揀系統、智慧型倉儲系統、園區管理系統等七大子系統,打通了工業網際網絡的各類應用場景,提公升了立眾的數位化和智慧型化能力群。
與傳統的製造方式相比,“智慧型車間”中的輪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5G生產線具有高速實時資料傳輸能力,與傳統生產線相比,裝置和系統之間可以進行更多的實時資料互動。 中國電信保定分公司政企部石紹寧說。
在產品質量保障方面,依託大頻寬、高速度、低時延的移動5G網路,將質檢過程產線上的資料實時上傳至平台,賦能5G+AI對人工質檢過程進行分析。 當工人的質檢動作不規範時,系統可以報警並實時記錄。 這為產品質量改進和潛在不良品的質量回顧提供了實踐依據,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園區和物流管理方面,耿帥表示,過去園區由於裝置、環境、人員的實時監控,存在盲區,在高風險、高密度區域存在人員出入控制困難等問題,難以保證員工崗位安全,提高效率。 “現在,依託5G網路,可以對園區內的裝置、環境和人員資料進行實時高速監控和傳輸,提高了對園區狀態資料的實時掌握。 ”
走在流水線上,耿帥高興地告訴記者,隨著數位化的推進,車間員工親身感受到了數位化給生產帶來的便利。 車間的生產人員已經從對資訊系統一無所知,到現在車間資訊化的應用場景,負責的各車間都會主動**車間資訊化,形成智慧型化的生產效果。 “我們認為,智慧型工廠的建設不是通過人工智慧取代體力勞動,而是讓員工擺脫簡單的機械操作,提高自身的生產力,轉向高精度作業。 ”
目前,中國電信正在推進立中集團A**智慧型小車的建設,幫助立中倉儲區實現A**智慧型小車需求的自動匹配,24小時無人化作業,提高工廠倉儲運輸效率。
車輪正在向智慧型製造方向滾動,不僅在立中,而且在數字經濟時代。 通過數位化轉型公升級,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不再是企業尤其是製造企業的“選擇問題”,而是必須回答的問題。 如何將越來越多的傳統製造工廠轉變為“智慧型工廠”? 未來,中國電信將繼續深化5G定製化網路全場景應用發展,積極推進5G工業網際網絡和整合創新應用等新基建建設,貢獻更多電信智慧和力量,推動資料與現實深度融合,穩步推進新型工業化。
呂臻、林碧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