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營銷被官媒詬病!
眾所周知,華為不僅僅是一家手機製造商,它還活躍在許多不同的領域。 當然,華為不生產汽車,但它與幾家汽車公司合作,並使用華為的技術。 然而,這讓許多人感到驚訝。
1月26日,《經濟時報》刊登了一篇由Financial Associates撰寫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他曾經說過"走在曲線的前面"、"不是競爭對手"類似的東西。 一些地方企業和企業也順勢推出新能源汽車專案。
這篇文章寫得很嚴厲,沒有寬恕的意圖。 但網際網絡上的人並不買賬。 他們譴責《財經》的雙重標準,並想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批評那麼多外國汽車品牌,每個品牌都花費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人民幣。 這些車物有所值嗎?
打造品牌的方式有很多種,不管涉及哪家公司,只要你讚美它,怎麼能說產品不好呢? 目前,華為在自動駕駛方面確實走在整個汽車行業的前列。
特斯拉可以以此為賣點,但與華為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華為敢說自己的產品領先於其他產品,這意味著它有優勢。 如果《財經》認為華為的廣告被誇大了,那麼我們也應該誇大華為的問題。
不僅是《經濟》,長安集團董事長朱華榮在長安集團召開的合作會議上公開調侃華為,稱華為缺乏基本價值觀,誤導消費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SteelSeries 於 2019 年與華為合作推出"inquisition s7 "在那之後,它未能盈利。 在這四年裡,該公司損失了數十億美元。 但即便如此,也絲毫沒有打消奇瑞、江淮等車企的熱情,紛紛向華為發出了合作邀請。
此後,華為陸續推出了智慧世界、享受世界、精神世界,但這些產品未來將如何銷售? 這還有待觀察。 在當前的市場背景下,比亞迪是唯一能夠從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受益的企業。
因此,華為想要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還需要克服一些困難。 不久前,華為的車輛也出現了問題,1月25日之後,安徽省蕪湖市每天只有10輛左右的華為Smart S7。
進展緩慢,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計畫的產出。 根據一些消費者的說法,華為裝置通常在 4 到 6 週後交付,但前段時間已經推遲到 10 到 12 周。
有人猜測,由於晶元短缺,華為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了重大問題。 然而,華為子公司的一位高管否認了這一猜測,因為該公司的晶元問題之前已經解決,而且該公司對該型號的需求很低。
Smart S7出現交付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鏈中引入了新技術,對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harge 1 有一些相對較小的問題,例如電機堵塞和音訊質量差。 雖然很多人認為這不是乙個嚴重的問題,但華為不能容忍,必須在產品發布前糾正所有錯誤。
對此,奇瑞汽車公司副總經理高新華也表達了自己的肯定,表示華為產品質量的嚴謹程度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期,這就像用顯微鏡發現了很多問題,很多消費者看不到的問題,他們都能發現。
華為將根據目前發現的問題深化研發。 可能需要等到批量生產開始。
華為能夠讓其機型如此供不應求,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優勢。 同時,我們也希望華為能夠盡快解決所有問題,讓一直在等待智慧型S7的使用者能夠盡快駕駛自己的汽車。 華為是否走在時代前列,還需要使用者自己來回答。
如果您同意,請點贊、評論並再次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