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正式公布了我國首份《腦機介面研究倫理準則》,指導腦機介面研究的合規性,為近期具有高度存在感的腦機介面發展劃定了“紅線”和“底線”。
腦機介面是指在大腦和外部裝置之間建立資訊通道,實現兩者之間直接資訊互動的一種新型交叉技術。 近日,美國和中國都有關於啟動腦機介面臨床植入試驗的新聞報道。 同時,《關於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明確了未來產業十大標誌性產品,“腦機介面”列名。 這些訊息讓腦機介面成為熱門話題,大家都期待腦機介面能給殘障人士帶來好訊息,很多人擔心腦機介面晶元會不會成為黑客的“後門”。
研究倫理是科學研究中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準則。 腦機介面確實會帶來倫理問題,但它們並不是乙個新的挑戰,也不是獨一無二的。 在科技發展過程中,任何勇闖無人區的新技術,由於其不相容性和不確定性,都存在各種風險和隱患,因此有必要強調科技向善和道德的存在。 人類歷來關注科學研究的倫理問題,特別是近年來,由於當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倫理問題的高密度、高強度的出現,對與時俱進的相關倫理規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首部《腦機介面研究倫理導則》不僅對腦機介面有單獨的規定,而且對面向未來的工業技術有共同原則,對腦機介面的標準化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對其他未來工業技術的標準化發展也具有借鑑意義。
例如,《指南》明確了開展腦機介面研究的一般要求,強調開展腦機介面研究必須符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遵循國際公認的倫理準則,以及科學界達成的專業共識和技術規範。 這是腦機介面發展的“底線”,也是其他新興技術也需要遵守的底線。 再比如,《指南》還為禁止劃定了“紅線”:不允許通過腦機介面研究進行非法活動、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穩定; 不得傳播與腦機介面實際效果不符的虛假廣告資訊。
共同的倫理規範體現了科研倫理的原則和科學界的共識,而個別的倫理規範則突出了對新興技術的調查研究和前瞻性預測。 《腦機介面研究倫理指南》明確界定了腦機介面的主要術語,預測了不同型別腦機介面研究的風險,並給出了針對性的規範和詳細的規則,並提出將“適時定期評估和修訂”指南。 這說明,倫理規範的制定本身也需要加強科學研究,從而科學劃定“紅線”和“底線”,構建識別、評估、防禦、治理一體化的機制。
當然,制定倫理規範只是保證科學研究健康發展的第一步。 建立多方參與、有效、協同的未來產業治理格局,引導企業建立資料管理、產品開發等自律機制,完善安全監測、預警分析和應急處置方法,落實科研倫理。
未來的行業具有顯著的戰略性、領先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這也意味著科學研究的倫理風險更高。 道德已成為行業未來發展中“必有”和“必答”的問題。 期待未來更多行業建立健全相關道德規範,健康有序發展。 (本文**:經濟** 作者: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