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初心,讓我始終保持內心的平靜,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工作中。 這是齊魯工匠、中國建築八局橋梁專家劉偉說的一句話。 深耕橋梁工程領域27年,劉偉的初心是不斷實現新的技術突破,為國家和人民建造更高質量的橋梁。
2018年3月,劉偉帶領科研團隊作為先行團隊牽頭參與濱州G228專案,在山中開路,在水中架橋攻堅克,最終為該專案於2022年4月正式開工貢獻力量。 如今,該專案擁有“陶爾河大橋”,建成後將成為全球首座跨度混合梁橋,成為備受關注的“明星工程”。 在專案上工作了近6年後,劉偉仍然以專家的身份在施工一線工作。 他常說:“這座橋承載著當地居民的期盼,建橋人積德行善,百年之久依然屹立不倒,建橋人的精神將永遠傳承下去,要嚴把質量關好。 正是這種親國情懷和工匠精神,促使他尋求創新、變革,突破重重困難。
“郭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新的”是劉偉的座右銘,他認為創新的基礎應該來自傳承。 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專業書籍、經典著作、最新**彙編,以及四十年前的外國書籍和期刊。 正是這種理論上的深度耕耘,讓劉偉在創新中游刃有餘,僅在濱州G228專案申報的69項專利中,就有50項是劉偉提出的,佔比72%。 參與省級施工方法2項的研發,發表論文6篇,獲得專利26項(其中第一人稱發明專利16項),參與編纂《裝配式裝配式橋墩結構體系與抗震效能研究》一書,參與編制《城市裝配式橋梁技術標準》(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DB37 T5251-2023)。
劉偉在深耕理論的同時,著力推動行業發展,以桃耳河大橋為載體,進行了各項技術創新。 一般認為,在跨度300-600公尺的橋梁中,經濟跨度橋梁型斜拉橋是首選,但細分到300-400公尺的領域,斜拉橋還有優勢嗎? 劉偉和他的團隊成員繼續研究,證明當橋梁跨度為338公尺時,剛性橋梁是更好的選擇,成本比斜拉橋低12%,全生命週期成本降低20%以上,為全行業在跨度300-400公尺橋梁的設計和施工中提供了更好的選擇。
劉偉的困難遠不止於此。 專案建設內容包括105公尺超長樁、14層橋墩、全球最大的0塊,傳統工藝和經驗無法滿足。 劉偉帶領團隊化壓力為動力,主動帶頭、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研發了大口徑超深樁多徑泥漿迴圈系統、智慧型吊籃吊裝機等施工工具,嘗試了石墨烯防腐、國產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等創新課題。 在預製梁施工方面,劉偉帶領團隊用4年時間進行理論分析,1年內進行了300多次拉伸試驗,實現了預製預緊預製裝置從零到一的突破,不僅解決了傳統基座笨重、基座不協調變形造成的地基位移問題, 和受拉梁的混凝土開裂,還實現了基座兩端內力抵消、周轉利用率、減少混凝土用量、節約工程造價的效果。
劉偉還開創了“總工程師辦公室”,帶領三位總工程師共同進行技術交流。 有時人們會為某種觀點而爭吵,但越是爭論創新的想法,它們就越清晰,感情就越深。 面對工人時,劉偉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專家,每次組織技術研討會或去生產線,都要直接與產業工人交流**。 他常說:“我的這點本事,是一線高手教給我的。 對待團隊成員,不分年齡或資歷,劉偉一視同仁,積極給予技術指導,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科研。
劉偉深耕橋梁工程27年,先後參與橋梁技術支撐200餘座,主持建造特大橋梁74座,其中魯班奬 2座。劉偉被授予高階工程師和一級施工師,是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推廣分會“橋梁專家組”成員,並被黑龍江理工大學聘為名譽教授。 (楊勝瑞、楊成、黃千茹)**山東省總工會**中心 山東工人日報 編輯:龐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