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社交平台小紅書APP開通“危險地點”舉報熱線,提醒網友遠離“野外景區”,這也讓戶外出行安全問題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
近年來,跟隨網紅的“打卡策略”成為很多人的新生活方式,一些小眾寶藏“野味”也爆火了。 然而,許多“野外景點”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美麗,背後隱藏著安全隱患。 被網紅的“打卡指南”吸引,去“野外點”製造悲劇的情況並不少見。
現象:“百搭點”策略濾鏡較厚。
為了追求“新奇、特別”的戶外探險體驗,很多人不再滿足於去傳統和常規的旅遊景點,而是選擇一些“小眾野外”路線作為旅遊目的地。 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野點”,也成為不少博主吸引流量的“密碼”。
勇敢的人首先享受世界“ ”誰敢探索這個,我就會佩服他“ ”去地球上最黑暗的地方,你敢嗎?” ”…一些“種草”的音符和**突出了“野點”的自然、原始和挑戰性特徵,吸引了一批熱衷於追求刺激的網友。
還有一些用文藝色彩包裝的“野景”:“答應我,一定要來北京,一片綠林,溯江遠足。 “冒險就是親眼目睹世界的奇觀。 ”…
在網網濾網的包裝下,未開發的“百搭點”成了人氣的“百搭網紅打卡地”,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有軌嗎? “看起來挺好玩的” “太好了,邀請你組隊吧。” 也有網友打聽報名、費用、行程等事宜。
不過,這些被貼上“藏寶路線”“人少小眾”標籤的策略,有的“良心推薦”,有的“過濾力太強”,不管有沒有研發出來,有沒有隱患,都包含在其中。 導覽中的很多“野外景點”只分享美麗的風景,卻迴避談論存在的風險和隱患。 也有不少網友跟著策略進入了“禁區”。
今年1月29日,社交平台小紅書“土豆管家”公眾號發布《關於開通“風險定位”舉報熱線的公告》。 公告指出,如果使用者發現任何危險目的地、危險行為、不當玩法等,可以點選備註頂部進入“舉報入口”,選擇“風險地點”進行舉報,平台審核後會迅速處理。 舉報成功後,備註上方會出現提醒,“此地存在一定風險,請謹慎前往,注意安全”。
記者搜尋發現,部分帖子新增了風險提示。 點選提示進入“安全出行小貼士”頁面,其中也有之前發布的出行危險目的地公告,其中提到了一些危險行為,如在水庫游泳、檢查廢墟和建築物、採礦勘探、夜間登山、瀑布運動等。
問:“野外地帶”存在諸多隱患。
這樣的風險警告仍然是必要的。 雖然目前還不知道“風險報告”功能的實際效果如何,但有過危險經歷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馮先生非常支援這種做法。
馮先生有十多年的登山經驗,幾乎每個週末都去爬山。 不久前,他在社交平台上被一位登山嚮導“種草”,約好友去門頭溝區的一座野山“拔草”。 但出乎意料的是,自以為經驗豐富的“老旅人”差點站不住腳。
上山的路很窄,兩邊的樹枝擋住了去路,我們想彎腰躺下,但即便如此,我們的臉還是被植物劃傷了。 有些陡峭的斜坡是六七十度,坡度是鬆散的土壤,我們根本踩不上去,我們用力抓住樹幹,即使我們很小心也有滑倒,但幸好及時踩到了。 馮先生說,雖然最後沒有危險,但過程中雙腿發抖,冒出一身冷汗,還是很害怕。 馮先生說,他和朋友也曾順勢在社交平台上打卡一些網紅景點,那次看導遊的描述,並不覺得目的地有危險,但事實是差點絆倒,非常危險。
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水平都不一樣,所以適合別人的東西可能不適合你,很多人低估了尋找野外樂趣的過程所涉及的風險。 房山藍天救援隊山地救援隊隊長陳文明說。 近年來,一些戶外運動APP開發了軌跡記錄和分享功能,很多旅行者在進山遊玩時,習慣了跟著前輩們記錄的軌跡,認為這樣萬無一失。 然而,山上的訊號不如城市道路,受地下金屬礦、山地等原因影響,旅行者記錄的軌跡位置可能會漂移,因為盲目相信APP的軌跡而失去了很多人。 僅在2023年7月,陳文明就參與了兩次救援,一名旅客因找不到航跡標記而迷路。
還有一些充滿危險的洞穴探索。 比如房山乙個未開發的山洞,很受探險愛好者的歡迎,不僅滑溜溜的,而且有三個點需要垂直上公升和下降,其中乙個點高30多公尺。 “在山洞裡攀岩不像攀岩,鐘乳石岩壁上沒有力點,需要用專業的繩索,用腿和手的力量來起落,非常熟練,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特殊訓練。 陳文明說,如果探險隊的“小白”擅自嘗試,他將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在小紅書站台危險目的地公告中,也列舉了不少慘案:山東省青島市柳清河海灘多起巨浪、暗流湧動,一名14歲男童在沙灘上玩耍時被暗流沖走溺水身亡; 南京浦口香塘水庫為防洪灌溉小型水庫,不屬於景區,女子在玩......時不慎落水身亡槳板另據**報道,今年1月,南京一名大學生在夜遊中觀看“廢棄建築”打卡策略後闖入南京西站後,被高壓電弧擊中摔倒,全身50%被燒傷。
旁白:“野外斑點”很難拯救。
去“野外”不僅會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還會給救援人員帶來一定的危險。 “在成功救援的背後,救援隊員們要克服重重困難。 陳文明講述了兩次讓他印象深刻的營救經歷。
有一次,三個女孩沒有做太多功課,就決定從宜都徒步到石都。 他們一路拍照聊天,漸漸迷失在山的深處。 磕磕絆絆了6個多小時後,手機找到了呼救訊號。 “但是他們提供的地點太模糊了,我們必須廣撒網才能找到人。 陳文明說。
當晚,房山藍天救援隊出動了30多人,將士們分成四條路上山。 他們從乙個山溝走到另乙個山溝,在山上搜尋了20公里,直到天亮,陳文明的團隊才聽到對面山上女孩的回應。
隊員們一掃通宵的勞累,匆匆忙忙地去找姑娘們,帶領她們尋找出山的路。 在回去的路上,大家隨身攜帶的物資早已一掃而空,一行人靠著救援隊員鑑定的野菜野果補充體力,從溝裡取的水也成了“寶貝”,他們只願意一口。
直到第二天傍晚,他們才回到臨時指揮點。 此時,距離隊員們出發已經過去了20個小時,一天一夜沒閉上眼睛的隊員們累得躺在地上睡著了。
還有乙個30多歲的男人,在爬荒山時,從六七公尺高的懸崖上摔斷了腿。 隊員的背包重達20公斤,擔架和傷員合計重180公斤,山路很陡峭,人走的路只有三四十厘公尺寬,只允許兩個人乙個接乙個地抬著傷員往前走,救援隊員的胳膊和身體被兩邊的灌木叢標記。 比體力更好的救援隊員走了兩三百公尺就筋疲力盡了,大家“接力”背著傷員在漆黑的山路中摸索前進,搜救了14個小時,然後下山。
提醒:不要盲目追隨潮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所研究員魏翔認為,新奇特的“野點”迎合了一些追求冒險體驗的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有關部門對“草”類旅遊進行監管,通過理念的引入和細緻的管理,幫助遊客識別資訊的優劣,確保自身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北京周圍有無數的山巒和山谷,很難勸阻遊客進入。 因此,提高公眾自身的安全意識也很重要。 陳文明說。 野外形勢複雜多變,登山“白”們不能盲目隨波逐流,獨自前往未開發或未開墾的山區“野外”,就算是真的想野外活動,也要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做好功課後再行動。
靖西山水戶外俱樂部隊長於有軍也表示,要想享受“野外樂趣”,離不開科學和充分的準備。 “像我們這樣的徒步旅行都是成熟的鍛鍊路線。 在走從未去過的路線之前,會反覆對比多張軌跡圖,並安排專業人員現場走完整程,評估危險程度。 ”
爬山時,會安排組長、中隊和團隊負責人在團隊前、中、後對團隊進行照顧,大家會經常通過對講機溝通前進的位置和速度。 遇到岔路口時,隊長會在樹枝上繫上紅圍巾指示方向,當所有隊員經過時,隊員會摘下紅領巾,確保人員安全,不見山林蹤影。
在組建團隊時,也會控制好老旅行者與新人的比例。 一般組織50人登山,30人有經驗,新人20人。 當涉及到危險路段時,我們會安排強大的能力支援,並提醒新人提前注意安全。 “俞有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