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運用“擬人化”手法的人類,總是喜歡在自然界中為動物編造故事,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故事。 此外,人們總是樂於歌頌動物“愛”的偉大,比如螳螂新郎會為愛獻出生命。
螳螂之間的“愛情”一直受到許多人的欽佩。
但實際上,這種“瘋狂”的交配行為通常被稱為自殺配
那麼,有哪些動物堅持自殺式交配呢? 為什麼有些動物即使知道自己會死也會打架? 真的是因為愛嗎?
首先,讓我們談談以上內容螳螂很多人都看過《黑貓警長》中雄性螳螂被雌性螳螂吃掉的情節,哪怕是動畫形象,也能讓人感到一陣寒意,這個情節甚至成為了未來很多人的心理陰影。
《黑貓警長》中螳螂吃掉配偶的情節,至今仍是很多人的心理陰影。
其實漫畫中的描寫並不誇張,現實中的雌螳螂甚至比裡面的還要殘忍。 一般來說,到了繁殖期,雄性螳螂會自動上門,希望能抱住美女,獲得交配權。 由於雄性和雌性螳螂的體型差異非常大,雄性螳螂需要小心靠近,耐心安撫,然後悄悄地爬到雌性螳螂的背上。
爬到它的背上後,雄性螳螂開始準備交配,這可能有點長。 與動物王國中的許多“快槍手”不同,雄性螳螂非常有耐心,有一種視死亡如家的態度,必須要成功孕育雌性螳螂。 在本例中,交配過程甚至可能需要長達幾天的時間
螳螂之間的交配持續時間更長。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雌螳螂吃飽了,就沒有問題了。 但如果碰巧餓了,雄性螳螂的好日子就結束了,因為雌性螳螂會出乎意料地轉過身來,直接抓住雄性螳螂的頭開始啃咬。 此時,實力和體型都處於劣勢的雄性螳螂已經沒有反抗的力氣,只能任由對方“吃掉”他。
當這個故事被包裝起來時,人們會感受到他們的愛,認為雄性螳螂是獻身於愛情,讓雌性螳螂能夠吸收足夠的營養,完成繁衍後代的重要任務。
人們相信雄性螳螂會自願為愛犧牲自己。
然後讓我們來看看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種生物,它的名字叫袋鼬。比起雄性螳螂為了“愛”被對方吃掉,袋鼬的“死亡”更搞笑。 為什麼?
例如:黑尾闊腳鼩鼱被譽為動物王國中著名的“持久力冠軍”,就像在繁殖季節被雞血毆打,尋找雌性袋鼬交配,有時長達14個小時,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袋鼬處於繁殖季節,它們會不斷尋找雌配。
應該指出的是,雄性袋鼬的發情期通常為 2 到 3 周,在此期間,無論是在交配過程中還是在尋找配偶的路上,他甚至不會進食或飲水。通過這樣的努力,交配伴侶的數量往往是驚人的。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動物學家安德魯·貝克(Andrew Baker)說:“它們非常瘋狂,不斷尋找配偶......即使它們疲憊不堪,步履蹣跚,它們仍然很難找到乙個配偶來交配,雄性袋鼬經常從身體的多個部位流血,毛髮脫落。 ”那麼,雄鼬在“萬花”中徘徊後,還能健康地生存下來嗎?
雄性袋鼬真的會交配致死。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儘管這種生物非常小,但即使是最大的動物也無法承受如此頻繁和激烈的交配,因此雄性袋鼬在繁殖期後不久就會死亡。 這種“自殺式交配”是不可理解的,但袋鼬一直順從。
最後,我們來看看一種生活在深海中的奇魚,它的名字叫琵琶魚,正如人們喜歡稱呼的那樣燈籠魚,因為它的頭上有乙個突出的燈具。 就像螳螂一樣,雄性和雌性琵琶魚的大小差異很大,甚至在深海中都很難見到它們。
雄性和雌性琵琶魚的大小差異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雄性為了交配而做出許多犧牲,比如當他遇到雌性琵琶魚時,他會衝上前去,用嘴牢牢地咬住對方的腹部,並分泌出一種類似於“強力膠”的物質,將嘴巴與對手的身體連線起來。
之後,它甚至會與雌性琵琶魚的“血脈”對接,從對方體內獲取營養。 然後它開始退化,最終只留下乙個性腺。 簡單來說,為了繁殖,雄性琵琶魚自願退化成***,永遠“粘”在雌性的腹部,保證精子可以隨時排出,與雌性的卵細胞結合完成交配。
雄性琵琶魚會退化成***,永遠“粘”在雌性的腹部。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動物只是不知道“利弊”,沒有預見到自己的死亡,所以他們選擇這樣做。 但事實上,從祖先世代熟悉的操作來看,這些動物在知道自己會死的情況下,選擇慷慨地死去。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那就是絕對不是因為“愛”。 事實上,動物王國中的性別往往更現實,他們非常關心既得利益,以至於不會有故事中描繪的“愛情大腦”。
在動物王國中,所謂的“愛情大腦”很少
其次,讓我們談談為什麼你知道自己會死,但你仍然不關心自己。 從本質上講,它是用於複製。要知道,在競爭激烈的自然界中,要養後代並不容易,而且往往要靠實力,有些雌性動物會仔細篩選未來的丈夫,確保自己的基因優良。 這是人們常說的貝特曼原理
根據資料,貝特曼的原理指出,雌性通常比雄性為後代投入更多的能量,因此雌性在大多數物種中是有限的資源,雄性會爭奪它們。畢竟,孩子的後續照顧往往是由女性承擔的,所以如果後代沒有選好,出生的後代繼承了病弱的基因,那麼這種繁殖是無效的。
貝特曼的原則指出,女性將承擔生產生殖的大部分責任。
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雄性生物要麼特別優秀,要麼犧牲一些東西來換取交配和繁殖的權利。 上述採取“自殺式交配”的生物,顯然是在阻撓自己的生命,在體內播下“種子”。
比如雄性螳螂的情況,它的生理結構其實很特殊,這就決定了就算被雌性螳螂吃掉了,也不會影響官方繼續“發力”。 交配一直持續到它的身體被完全吃掉或從雌性螳螂身上掉下來。
即使頭部被啃咬,它仍然在交配。
不難看出,即使它已經“死了”,它仍然盡可能地留下它的後代。 而最後,還有乙隻**手隱藏得很深,沒有被大家注意,那就是基因
基因存在於任何生物體的體內,基因依靠繁殖將自己“複製”給另乙個個體,代代相傳,實現進化和永生。 正因為如此,自私的基因操縱生物的身體,使繁殖成為他們的首要目標。
基因可能是操縱生物行為的“罪魁禍首”
例如,上面提到的雄性袋鼬在幾次交配後一定感到疼痛,這時它們將顯著失去身體。 但是,當它已經如此痛苦時,為什麼它不停止呢?
這是因為基因不允許它們停止基因調節荷爾蒙等物質,使其保持興奮狀態,並繼續交配並留下更多的後代。畢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達到“改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