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形容人時,喜歡用“超凡人”、“怒”、“怒”、“霸氣”、“山川”等成語,可見“氣”對人的作用和能量有多大。 “氣”在中國畫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氣”,中國畫就沒有生命力。 南齊謝赫將“生動”列為“六法”中的第一位。 根據我的觀察和經驗,一幅中國畫的成敗,最重要的還是“氣”,此外還有構思、章節布局、形象造型和藝術家的藝術修養等因素。 無論是花鳥、人物、山水,還是細筆、寫意、水墨、輕絲、綠色,都離不開“氣”。
中國畫的“氣”來自畫它的人,“畫如其人”是有道理的。 畫家的“氣質”決定了他作品的水平。 同樣,書法、篆刻、雕塑、舞蹈、文學等也不例外,但不如中國畫清晰。
是什麼決定了畫家的“氣質”? 我認為,這是由他所處的時代、思想性格、世界觀、人生觀、知識範圍、藝術修養、對人生的觀察和理解程度決定的。 中國古代有句話說,作品是以人品來評判的,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正直、膽大氣、氣度非凡的品質,才能寫出雄偉的山川詩。 唐代書法家嚴振清具有忠貞、愛國、正直豁達的氣質,他的書法如他本人,具有力量、活力、威嚴的特點。 北宋畫家范寬,本名範鍾離,因大方開朗,被稱為“范寬”。 南宋畫家馬、夏琦處於半江半山的時代,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決定了他們的山水畫具有“一馬一角”“夏半夏”的構圖特徵。
“生動的精神”是中國畫的靈魂。 我們怎樣才能讓它生動起來? 在我看來,首先是畫家熟悉生活,有敏銳的觀察力,在感動中產生激情,即“靈感”。 比如第五代畫家顧紅忠的《韓熙載的夜宴》,就描繪了韓熙載夜宴的幾組活動,人物刻畫得細緻生動。 宋代畫家張澤端的《清明河景》描繪了汴京城鄉的繁華景象,生機勃勃。周思聰的《**在邢台**災區》生動地刻畫了關愛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感人場景。 李可冉和白雪石曾多次到漓江寫生,他們的漓江山水充滿生機和生動的魅力。 1980年10月,我在桂林採訪了程世發先生,問他國畫的韻律是如何體現的,但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說:“中國畫最重要的是畫得生動,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鳥。 ”
國畫的布局和構圖也直接關係到“氣氛的生動性”,如“開閉”、“賓主同堂”、“縱橫交錯”、“虛實隱”、“算白黑”等規則,無不講“氣勢”要連貫,“韻”要生動。 在中國畫中,散散透視多用於構圖,不受焦距透視的限制,是“從生活出發,高於生活”和“在相似與不相似之間”的創作原則的應用。
吳守明的中國畫《西北金秋》。
中國畫的“生動性”主要體現在毛筆和墨水的使用上,毛墨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李可然先生說:“貴重的勇氣,通緝的靈魂。 明代唐之七說:“遮空者:有筆氣、墨氣、色氣,還有氣、氣、氣,這叫韻。 有人說,中國書畫中用筆墨也是一種氣功,我對此表示贊同,但這種氣功是書畫家在藝術實踐中長期嚴格訓練的一種特殊氣功。
一幅好的中國畫講究筆墨的連貫性,一氣呵成。所謂一站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短時間揮動的寫意人物、花鳥或山水,畫家可以用幾分鐘或幾小時一口氣完成畫作,這當然更容易連貫,效果更好; 不過,也有一些不朽的寫意畫或者鞏筆畫,需要幾天或者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沒有辦法一口氣完成,但也必須達到連貫性和氣勢,這要看畫家自己筆墨氣功的連貫性和連貫性,也能顯示出一氣呵成的效果。
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是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即“似異”的原則。 我們傳統的寫實主義作品絕不是自然主義的,哪怕是宋代以前的繪畫,很多作品看似寫實,人物畫富有表現力,山水畫如景,花鳥畫栩栩如生,但絕不是自然主義的臨摹,而是畫家要“動想像力,讓想像力妙動”, 通過構思、提煉、選擇的思想,體現生命的本質和本質。傳統的浪漫主義作品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即使是高度概括的寫意或神話題材也不同於西方的抽象,但可以被大眾接受和欣賞。
中國畫中色彩的運用對作品的成敗也很重要,總的原則是以筆墨為主,色彩為輔。 例如,如果毛筆和墨水很好,但顏色用得不好,那麼之前的努力就會白費。 畫筆的色彩要鮮明而不粗俗,多而不雜亂,和諧自然; 手繪的色彩是以少而妙的原則為基礎,以墨色為主,色彩補充,一、二、一、二、不可顛倒。
不同的時代也賦予中國畫的“魅力”不同的含義,畫家的思想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吸收新的力量。 如今,許多中青年畫家勇於探索中國畫的新面貌,吸收西洋繪畫和版畫的營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畫的傳統。 那些在創新過程中注重使用傳統“氣”技能的人更具吸引力,而那些不注重“氣”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新,但實力不夠,沒有吸引力。
作者:吳守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北省山水畫研究會首任會長,全國一級藝術家。 )
*:河北省委《共產黨員》雜誌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