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不僅是春節的最後一站,也是農曆新年第一次能看到滿月的夜晚。 自古以來,就有提著燈籠賞月、過元宵的習俗,所以元宵節又稱“元宵節”和“小新年”。
元宵節當天,大街小巷燈火通明,一家人歡聚一堂,彷彿還在慶祝春節,一系列經典美食也將依次展示,繼續延續新年的歡樂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說到元宵節,能想到的只有吃糯公尺團或煮元宵節。 其實,中國南北幅員遼闊,在幾千年的飲食文化程序中,有無數的本土小吃。 元宵節作為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當然不僅僅是吃飯團,還有許多美味佳餚。
甜點:糯飯糰、年糕、八寶公尺飯。
當然,元宵節對於一碗湯圓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許多情況下,它幾乎是彼此的同義詞,但它們也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食物和製作方法。
簡單來說,元宵節就是把餡料放在糯公尺粉裡旋轉搖晃,逐漸“卷”成乙個圓球,同時把飯糰捏在手裡“包”起來。 “包好”的飯糰的質地比較緻密,易於儲存和冷藏,而“卷”元宵的表面容易出現小孔等不規則形態,不方便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和冰箱儲存,所以講究新鮮製作和食用。
湯圓常被用作結束年宵的甜點,寓意新年團圓,事情圓滿,一家人幸福甜蜜。
年糕也是農曆新年期間經常食用的時令食品,又稱“年糕”。 “蛋糕”的意思是“高”,意思是生命高於一年,優於一年。 這種做法還遵循了各個地方的特點,如蘇州的桂花年糕、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國年糕、廣東的**椰奶年糕等。
還有一道經典的時令甜食,也是用糯公尺做的,就是八寶飯。 “八”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吉祥數字,傳達著對財富和好運的渴望。 至於八寶公尺用哪八種食材,其實並沒有全國統一的結論,但一般少不了蓮子、紅棗、大麥公尺、綠紅蠶脯等,大部分都是甜食材,也被賦予了意義,比如蓮子寓意“貴族子弟早生”“婚姻和睦”, 大麥代表“長壽”和“高潔淨度”,綠色和紅色絲綢代表“祝福”和“喜慶”。
主食:餃子、餛飩。
曾幾何時,餃子只出現在冬天臨近年紀的餐桌上,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剛煮好的餃子熱氣騰騰的,越吃越嘗過年的味道。 如今,餃子不僅限於節日期間享用,而是到了新年,吃餃子具有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特殊意義。 據傳,明清時期,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在百姓中十分普遍,從三十年代到元宵節,吃餃子強調“更老”和“新舊交替”。
如今,上海、浙江、江蘇等長江以南地區在元宵節期間吃餛飩的習俗依然盛行。 餛飩和餃子屬於近親,都是形形像錠子,按照吳語有“鬥彩”和“豆腐”的意思,餛飩的諧音是“泥囤”,就是祈求農夫來年豐收,家裡滿是糧食。
肉類菜餚:肉丸、魚、雞肉。
肉丸是許多家庭平日不做飯的傳統菜餚,但到了新年慶祝活動,他們會做飯。 肉丸有肉類和素食兩種菜餚可供選擇,包括各種當地口味和食材偏好。
肉丸的經典美食是屬於紅燒獅子頭和四大幸福球,前者歸於淮揚菜,後者歸於魯菜,兩者的製作看似相差不大,但顧名思義,四大幸福丸自然限於四個,代表著祝福, 廬、長壽、幸福的四福。
魚是元宵節飯桌上最討人喜歡的食物之一,也就是所謂的“每年盈餘”。 全國各地有無數的魚肉美食,有黃魚烤年糕、江浙松鼠鴛鱖、四川豆瓣鯽魚、廣東清蒸寶魚、兩湖辣白釣,更還有各種家常風味的紅燒鯽魚、紅燒鯉魚等。
新年對於乙隻“吉祥”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湯裡用整隻雞,除了份量的考慮,也充滿了家人分享的善意。 此外,東北的名菜,蘑菇燉雞、新疆**雞、四川麻辣雞、廣東白切雞、醬油雞等,過年每天都吃,吃得不厭其煩。
油炸食品:春捲、蓮藕盒、麻花、煎餃。
春節的一大亮點,就是油香味十足的油炸食品多了,春捲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西晉的《風土志》中就記載了春捲,再經過不斷演化,到元代文獻記載了釀、炸春捲的出現,很多地區至今仍有過年不包春捲的習俗。
春捲源自傳統影響,不以牛、羊、豬為主要配料,而是選用山茶、豆芽、韭菜、韭菜、芹菜、胡蘿蔔、春筍等時令蔬菜,並加入肥瘦肉、雞絲、蝦、豆腐乾、糯公尺、粉絲等,增加口感和口感。 上海的三絲春捲、揚州牧羊人白菜春捲、粵式蝦春捲等,都展現了不同地區的飲食特色。
盛產蓮藕的湖北,有過年吃炸蓮藕夾的習慣,又稱“炒蓮藕盒”。 “蓮藕”與“蓮”相連,意為“好運”。
捻也是過年常見的油炸之物,是將兩面擰成一串,放在油鍋中煎製而成,形狀細長,所以意為“長而長”。
在廣東,煎餃子在元宵節期間更為常見。 炒餃在北方和其他地方被稱為“馬團”,四川地區被稱為“馬元”,雖然名稱不同,但類似的數字在全國各地都可以找到。
炒餃子和飯糰一樣,都是用糯公尺做的,高溫煎炸後,鼓起的體型呈幾何級數增大,在粵語文化中發音為“喜發”,由此衍生出“炒餃子金銀滿”的意思,具有引富的屬性。
元宵節過後,人們不得不為新年奔波。 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做生意的人比較多,所以元宵節吃生菜的傳統在南方地區很受歡迎。 萵苣與“賺錢”是諧音,元宵節吃萵苣意味著生意全年都會發財。 此外,富含維生素和葉酸的萵苣,作為節後刮痧的油菜也是乙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