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要點:
原因之謎:寬鬆貨幣和低通脹之間的分歧。 2023年以來,M2持續高位增長,而CPI PPI持續下滑,寬鬆貨幣和低通脹的奧秘是當前市場最關注和困惑的問題
1)金融端:雖然貨幣廣,但居民消費少,企業投資少,財政積累多,資金“不轉移”,導致實際貨幣流通不足;2)通脹:主要是由於國內外需求低迷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引發了本輪內生低通脹;
破局之道:關鍵是供需同步。 1)國內回顧:要打破局面,要放寬貨幣+擴大金融基礎,穩住房地產+推進改革,A股的轉折點多出現在金融改革、房地產改革等大動作前後;2)日本回顧:**經濟“三支箭”(寬鬆貨幣+財政擴張+結構性改革)助推通脹**反彈和**觸底**;3)突破組合:本輪內生低通脹是由有效需求疲軟、產能過剩、房地產低迷、出口受阻造成的,需要貨幣寬鬆+財政擴張+穩房地產+推進改革的政策組合。
布局機會:高分紅和消費,技術增長接力。 1)歷史趨勢:**先調整後觸底,高紅利備受關注,消費與增長依次解讀,前期強制消費優勢,消費與科技增長可接力;2)布局機會:隨著政策的逐步發展和本輪通脹拐點的臨近,建議關注三條腿的策略,把握高紅利、消費和科技的增長機會。
關鍵要點:
新的ESG法規將有效促進資訊披露標準的形成,ESG治理和投資或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2024.2.8上海、深圳、華北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自律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進一步明確了ESG報告的披露要求和披露框架。 ESG現狀:ESG資訊量化程度低,產品豐富度有限。 中國最早的ESG政策可以追溯到2003年,以自願披露為主體,2008年以來,逐漸進入自願披露與強制披露相結合的階段。 但與國際ESG相比,中國大陸缺乏統一的ESG標準指引,量化程度和披露率較低,2022年共有1,714家A股公司發布獨立ESG報告(披露率為33)。8%),其中僅披露碳排放資料583家(披露率為11%)。5%);中國ESG主要由監管機構引導,ESG投資主要圍繞綠色普惠金融(綠色信貸)展開,而國際市場則以國際市場為主導,形成以資產管理為主流的ESG投資和交易生態。
ESG披露:採用強制披露+自願披露相結合的方式。 《指引》進一步明確了ESG報告的披露要求:披露主體採取強制披露+自願披露相結合的方式; 從披露時間來看,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ESG報告應與年報同步披露,並設定了兩年的過渡期,正式監管要求是在2026年4月30日前發布2025年ESG報告。 ESG議題:披露框架與國際接軌,符合中國特色國情。 《指引》中ESG資訊披露的框架與ISSB的四大支柱體系相一致,重要性原則採用雙重重要性,與GRI標準接軌,指標設計符合中國特色國情。
ESG影響:國內ESG治理和投資或將進入發展快車道。 中國ESG報告呈現“披露不均+形式多樣”的特點,2022年披露的公司大多集中在1000億元的**(市值)上,披露率為977%),中央國有企業(披露率59%)。7%),包括ESG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等形式。以香港聯交所為例,《2019年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生效後,2022年企業披露率上公升至95%,其中恆指成份股100%披露碳排放資料; 此外,中國的ESG投資仍處於起步階段,中國在全球ESG**管理規模中佔比不到2%,只有140家機構加入聯合國PRI。
關鍵要點:
事件:2024年2月18日至19日,中國證監會召開系列座談會,聽取各方關於加強資本市場監管、防範化解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進一步釋放監管強力訊號,從源頭上提公升上市公司質量。 在本系列座談會上,與會代表“建議嚴格控制IPO准入,對上市公司全過程進行監管,堅決清理不合格上市公司,從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加投資收益”。 此外,會議強調,證監會將全面嚴格督促管理,切實改進作風,加強執行力建設,推動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在思想和行動上真正發生重大轉變,進一步釋放強力監管訊號。
IPO全程放緩,上市稀缺溢價凸顯。 自2023年8月中國證監會表示將收緊IPO步伐,充分發揮逆週期調整機制以來,IPO市場進入慢車道。 截至2024年2月20日,滬深兩地IPO市場已連續5個月無新約受理,審核註冊步伐也明顯放緩,自2023年10月以來,上海平均每月僅召開6次會議6,較2023年1月至9月的月均值257家下降了74%; 同期,月度註冊企業平均數為6家4、同比下降71%。 截至2024年2月20日,目前共有685個IPO專案在評審中,共計募集資金7194億元。 其中,滬深兩地共有559個IPO排隊專案,較2023年1月底減少約30%,為2023年以來最低點。 發行端也呈現明顯收緊趨勢。 自 2023 年 10 月以來,隨著 IPO 步伐放緩,新股表現良好,平均首日增加 129 只5%,在此期間只有1只新股略有下跌。 結合目前新股發行速度和監管形勢強勁,預計後續新股發行速度將保持目前的低速,甚至可能進一步減速,假設每週發行2-4只,中性預期全年發行135家公司,預計募集資金1895億元, 與2023年相比下降了40%
結合IPO排隊專案的數量和進度,中性預計科創板、創業板和主機板分別將有35家、50家和50家公司上市。 考慮到新股發行速度放緩會帶來一定的稀缺性溢價,而歷史資料顯示,新股上市增幅與新股發行數量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係,加上2024年以來新股上市首日加權平均漲幅約為72%(初始募集資金總額), 我們假設在中性情景下,科創板、創業板和主機板的首日漲幅分別為 %。綜上所述,在發行定價體系沒有大調整的前提下,我們預計2024年,滬深A**領域100%入圍新品及非優惠物件收益率100%為:2億元產品33%、5億元產品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