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全球知名公司特斯拉(Tesla)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負責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透露Neuralink已成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人腦植入手術,志願者現在正處於第一階段。 初步結果表明,神經元尖峰監測技術前景廣闊。
未來,我們只需要用腦子思考,不用言語和行動,就可以實現像幻想一樣的心與心的交流這樣的願望已經成為現實。
心靈感應,現在已成為現實
世界上第乙個人腦機介面Neuralink已被精確植入人體。 馬斯克隨後在微博上發文稱,手術已經宣布完成,患者情況良好。 初步研究表明,Neuralink的技術潛力是巨大的。 乙個小時後,他進一步透露,該公司的第一款產品叫做"心靈感應"。
腦機介面是指通過在大腦中植入微小的電極,使計算機能夠傳輸大腦訊號,從而實現計算機與腦細胞之間的電生理互連。 馬斯克早在2019年就宣布了第乙個實驗性產品,其核心原理是用雷射在頭部鑽出傷口; 然後,它避開大腦的重要血管,並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插入電線。 而到2020年8月,為了驗證其功效,研究團隊已成功將類似的裝置植入活猴子體內。
據悉,Neuralink正在開發一種可以將大腦訊號轉化為行動的裝置,主要用於兩大醫療領域:恢復視力,利用技術幫助不自主肌肉群患者控制智慧型裝置,恢復全身功能。 Neuralink還計畫選擇ALS(脊髓損傷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導致的四肢癱瘓)患者作為測試物件,最初的目標是使這些癱瘓的人能夠用他們的思想來操縱計算機游標或鍵盤。
至於大腦植入過程,使用的稱為"r1"通過的機械人"n1"該裝置在大腦的約定部分植入晶元,整個過程大約需要 15 分鐘。 晶元植入成功後,大腦訊號將被記錄下來並無線傳輸到解碼運動意圖應用程式。最後,該應用程式解析大腦訊號並通過藍芽連線到受控的外圍裝置,而患者則通過 neuralink 應用程式控制外部滑鼠和鍵盤以實現他們的期望。
從外觀上看,"n1"該裝置只有一枚硬幣大小,內部獨立電池允許使用緊湊的可攜式感應充電器進行遠端無線充電。 在neuralink官網的介紹中,提到:"其完全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外部不可見,使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控制他們的計算機或移動裝置"。
心靈感應,應該受到監管
事實上,腦機成像雖然歷史悠久,但仍然侷限於科學研究領域。 這主要是由於侵入式電極容易在人體內引起排斥反應,從而導致長期、安全、穩定的執行。 不過,根據業內最新研究,得益於AI等新興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相容性電極和微創植入物等關鍵技術的發展,以及眾多應用場景的深入挖掘,有望腦機介面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
據統計,每個植入物的費用約為 10,500 美元,包括檢查、零件和護理的所有費用,預計保險公司將承擔約 40,000 美元。 同時,該公司向投資者提供的資料顯示,預計從2027年開始,手術數量將逐年攀公升最終,到2030年將達到22,204例。 如果沒有不可預見的情況,預計Neuralink預計將在五年內產生高達1億美元的年收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ALS和四肢癱瘓患者不能通過腦機介面直接改善其原發性疾病,但他們的生活質量是可以改善的。 事實上,對於馬斯克來說,腦機介面的推廣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實現人類智慧型的一部分。
他的目標是將我們擴充套件到 2版本 0,即 AI Human。 鑑於我們的認知能力被限制在每秒 10 位元組,而 AI 輸出已經達到數十億位元組,人類和機器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 因此,他希望借助腦機介面,賦予人類更強的智慧型,以便與AI和諧共處。
想象一下,一旦患者在腦機介面的幫助下重新獲得站立和行走、看或聽的能力,世界就會欣賞到神經鏈結技術的偉大之處。 隨著科技創新理論的快速發展,產業實施步伐加快,多學科和研究成果的融合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腦機介面引發的安全風險和倫理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未來,腦機介面可能成為人與人之間的公共應用那麼,如何確保此過程的安全性呢? 誰有權控制人腦? 人腦和人機之間的外圍裝置應該如何管理和調節?
索菲亞建議應制定立法,確保腦機介面在法律框架內運作,以避免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