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元帥因舊病不得不前往山東青島休養。 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樣正在養病的蘇羽將軍。 兩人見面時露出會心的微笑,因為新成立的共和國給了他們休養生息的時間。
他們沒想到,同年6月,東亞爆發了大規模的混戰。 到7月初,組建抗美援朝的部隊勢在必行。 中國原本以蘇羽率領的60多萬大軍統一全國的計畫,也被這場戰爭打碎了。
**元帥深感惋惜,直接走進蘇羽將軍的病房,嘆了口氣:“蘇羽同志,你太強了。 首先是統一大業,現在你還需要帶軍援朝。
但我必須向領導報告你的病情。 蘇羽不生氣,他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不適合戰鬥,應該派其他人,比如**之類的。
但這很難說。 **元帥沒有主動求助,蘇羽馬上就要當司令了。 因此,他必須服從命令。 可是,**為什麼選擇任命蘇羽,而不是派當時戰術一流的***元帥去援朝呢?
這需要了解元帥的生平故事***。
**元帥年輕時被譽為難得一見的軍事天才,善於逆風翻盤。 作為黃埔的學生,他有著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策略。 他以打硬仗和打大仗的能力而聞名,這要歸功於他管理部隊紀律的出色能力。
在軍隊成立初期,很多人認為游擊戰不需要嚴格的紀律,但***元帥堅持認為,游擊戰的環境很惡劣,沒有鋼鐵般的紀律就無法保證任務的完成。
因此,他把“嚴明紀律”作為我軍建設的指導原則,引導形成官兵幹部帶頭作榜樣的風氣。 至於收集到的材料,他強調公平分配、透明公開,他知道只有齊心協力,軍隊才能堅不可摧。
面對士兵們的違紀懈怠,他不僅一味地懲罰他們,還讓教官們教導、選拔先進、表揚鼓勵,振興軍隊。
無論從帶兵還是打仗的角度來看,元帥都是我軍中具有戰略性、勇敢和知識淵博的軍事戰略家。
**元帥一生中有三次極其重要的戰鬥經歷,分別是鄂豫皖反“圍剿”戰役。 當蔣介石對**、愄西、鄂豫、皖等地發動第三次攻勢時,**決定採取積極行動。
他將紅正規軍運動的特點與廣泛的群眾游擊戰相結合,在敵人部署不成熟時,利用急戰不斷干擾敵人的思路。 當時,我軍分三步進攻,先清外據點,尋找敵軍的薄弱環節,然後縮小包圍圈與敵人的增援作戰,最後攻擊守軍。
這就是很多軍事愛好者所熟悉的“圍援”。 在這三步中,我們一共打了四仗,最後動用了三萬兵力,與敵人15個師作戰,全殲了14個團的增援部隊,創造了戰爭中鄂豫皖根據地的大發展。
這場戰役被稱為經典的千佛山戰役,以元帥***率領的8萬大軍對抗20多萬敵軍,成功掩護我軍主力渡河。 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四川、陝西、甘肅地區發展起來,前佛山戰役成為與地方士紳勢力鬥爭的重要節點。
蔣介石想要立勝之地,於是派他信任的部下在四川部署軍隊。 面對敵我兵實力懸殊,戰鬥持續了73天,我軍使用的**僅限於大刀和自製土雷。
在這艱難的時期,我軍依靠當地人民的支援,教他們如何在山里辨別和採集野菜,他們一起度過了難關。 在連綿起伏的河岸和綿延的山巒中,他帶領部隊艱難生存,吃野菜水果充飢,住在竹棚裡,織草鞋,完成了堅守陣地的要求,爭取了我紅軍主力部隊轉移的條件。
這一壯舉成功地粉碎了蔣介石的圍、追、攔截計畫,牽制了敵人的89個團。 目擊者曾在回憶錄中感嘆,這樣的條件和成就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這是《七大法則:長征》中描繪的時期。
解放戰爭期間,因病,他成功地從病床上指揮了我軍6萬人,攻克了燕溪山13萬人,為山西的全面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到達山西,決定先攻占臨汾,因為這是通往太原的門戶,也是蔣介石在晉南南部的唯一據點,臨汾的戰略地位對後來對整個晉南的進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臨汾平原三面環水,我軍缺乏攻城炮掩護,如何在保護第一軍的同時衝進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市? ** 進行了徹底的調查和實地訪問,並進行了相關部署。
首先,在沒有攻城炮掩護的情況下,他在附近的城牆上挖了五條隧道。 然後他命令他的部隊炸毀城市東部的乙個缺口,在城市南部佯攻,並在西南方向阻止逃跑的敵人。
最終,他們一路殺入城,成功殲滅了守敵,解放了臨汾。 **對此給予了高度肯定,並在電報中指出,**在解決棘手問題方面的經驗是乙個非常重大的勝利。
**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他親手解放了山西,這一壯舉令人嘆為觀止。 在攻城戰中,元帥英勇作戰,但病倒,錯過了1949年的七屆二次會議。
雖然他多次寫信給偉人,說只要能為國家立下汗馬,元帥的頭銜並不重要,但都被婉言拒絕了。 我軍的開國將領們,都因為在戰爭年代為解放祖國而戰,都患上了各種後遺症,第一元帥也不例外。
他病得太重,無法指揮,但這一切都始於 1939 年。 當時正值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第一元帥負責管理蘇北等地的抗日部隊。
他在當地招募部隊,加強訓練,為劉鄧進軍大別山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為了應付敵人的大規模進攻,**經常連續幾天不睡覺,處理問題接二連三,於是積攢的工作變成了病。
元帥是山東地區的代表之一,他打算召開七大,他要去陝北參加會議。 然而,由於戰爭中事態的惡性轉變,所有代表都無法集合,會議被迫一再推遲。
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元帥騎馬,不幸從馬上摔下來,導致脛骨骨折。 當時,陝北的醫療條件並不好,**元帥決定不顧自己的痛苦,給從前線撤退的傷員服用消炎藥。
於是他在黨校學習,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和休養,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雖然身體不適,但他仍然積極要求重返工作崗位。
為了照顧他的健康,**安排他擔任校長一職。
1944年,他因胸膜炎臥床不起,就連後來的七大也只能缺席,大學事務只能由別人來處理。
但在解放戰爭期間在後方休養期間,他研究了如何攻占山西,制定了詳細的攻城計畫,並申請到**在前線作戰。
雖然只剩下六萬多人,但**知道自己總是很自信,只是提醒他,如果身體不適,一定要及時報告,不要拖累自己的健康。
在長達半年多的攻城戰中,**帶著病堅守山西,身體狀況不斷惡化。 1948年8月,**指示他返回陝北休養。
雖然回國後他參加了幾次會議,提出了攻城的想法,“*可以重建,但我兵不能做出不必要的犧牲”,但他只是利用部隊訓練的時間,在醫院住了不到半個月,然後就回到了前線。
**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是鍥而不捨、敢於擔當的精神。
*領導非常擔心***的健康狀況,一再呼籲他回到後方休息,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受這些電報的啟發,通訊員編造了朗朗上口的句子,印在宣傳傳單上,不斷投放到太原市內,打破敵人的心理防禦,同時對陣地上的敵人大喊大叫,鼓勵他們放手**,加入我軍。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戰術,加上我軍的不斷進攻,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後,閻錫山以戰敗為藉口前往南京開會。 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的健康狀況已經無法繼續指揮戰鬥。
根據第一條指示,彭先生留在太原前線,負責最後的作戰指揮,最終解放了太原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憑藉傑出的歷史成就和突出的戰鬥成績,成功當選十大元帥之一,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任總參謀長。
在青島休養期間,由於健康原因,蘇玉達將軍無法立即前往東北就職。 儘管如此,元帥還是密切關注東亞的國際形勢,隨時準備出征。
儘管他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渴望上戰場並殺死他的敵人。 經過半年多的休整,元帥開始收集有關資料,深刻體會到派兵援朝的必要性。
當朝鮮當局在7月1950贏得巨大勝利時,元帥已經很擔心了。 果然,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 因此,當他得知我軍正在編隊時,他開始注意飲食和鍛鍊。
此時的他,只有49歲,比後來下定決心的彭元帥小三歲,還沒有步入老年階段。 可惜的是,蘇羽將軍雖然病了,不能帶兵,但元帥也因為這段時間的辛苦而生病了,舊傷還在繼續。
在得知元帥的自我推薦被拒絕後,他放棄了對請求的準備。
**元帥雖然沒能給朝鮮帶病,但他在職責範圍內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