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補短板,找出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攻關,提公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還要鍛長板,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展望未來產業布局,提公升全產業鏈競爭力。
工信部日前發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工業經濟將出現反彈,製造業整體規模將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 乙個製造大國的地位是穩定的,也要看到,從大到強仍然是乙個需要克服的重要命題。
大而充滿中國製造的獨特優勢。 製造能力來之不易。 中國製造只用了70多年,就完成了發達國家數百年的工業化程序,從“幾乎一無所獲”到今天的“大而全”,並在2010年重新奪回了失去乙個半世紀的世界最大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中國製造不僅規模大,而且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近30%,也是世界上工業類別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 在世界500大工業產品中,我國產品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有外國網友曾發起“24小時不在中國製造”的挑戰,結論是“我活不下去”,因為從我穿的衣服到我用的手機,一切都是中國製造的。
規模優勢驅動越大越大。 有人認為,既然大而不強,那麼做大就沒有意義了。 眾所周知,規模優勢將形成良性迴圈,不斷鞏固製造強國的地位。 例如,由於原材料豐富,零部件就近配,在國內可以大規模、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地生產同一產品。 隨著製造業規模的擴大,生產效率優勢在其核心競爭力中具有重要基礎,產業配套設施和產業規模優勢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製造業強國最初依靠巨大的市場、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的低端環節轉移到中國; 此後,依託產業鏈集群、物流鏈、生產技術、產業工人、產業配套環境等優勢,在中國實現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的整體布局。
大圍強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規模大、品類齊全,可以保證製造業韌性強、迴旋餘地大、抗風險能力強,這也是我國製造業由大到強的重要優勢。 規模大,還可以為製造業的技術進步提供更多的資金、人才和應用場景。 飛機工業有一條經驗規律,即某一類飛機每累計生產1倍,其單位人工成本降低20%,充分說明積累的技術具有增量生產率。 這種“邊做邊學”效應,意味著很多產品的生產規模越大,生產中就越容易改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大為為新事物提供了更多空間。 傳統產業佔製造業的80%,老樹也能發芽,很多新產業被傳統產業利用新技術改造公升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 在現有製造業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不斷延伸鏈條、強化鏈條,或通過數位化賦能等方式,衍生出新的應用、新業態、新模式。 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重點是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 健全的製造體系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選型和培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也是培育新素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
辯證地看中國製造大而強,既要看到大優勢,又要看到方向,也要看到不足。 我國製造業產能和產出較大,但在高階環節和基礎能力方面仍存在諸多薄弱環節。 要補短板,找出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攻關,提公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還要鍛長板,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展望未來產業布局,提公升全產業鏈競爭力。
從大到強,歸根結底要鞏固現有優勢,鍛造新優勢,從數量到質量,從製造到創造,推動製造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 (作者:黃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