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是語言產生和發展的深層機制,它作用於語言的各個層面,中西思維的巨大差異導致了語言表達的巨大差異。 在翻譯中,如果我們不能敏銳地認識到這種差異,靈活地在兩種思維方式之間切換,翻譯很可能會變得僵硬和奇怪。
日常生活中從我們口中說出的“中國式英語”,是因為當我們說英語時,我們仍然在用中文思考。 英文譯本中奇怪的“翻譯語氣”,是因為譯文的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受到英語思維的影響。 為了避免這些尷尬的局面,我們需要深刻理解中英思維的差異。
本文將從句子結構、時態語態、思維模式、文化影響等方面探討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的差異,以期增進我們對不同語言思維風格的理解。
英語的語法結構比較嚴格,通常採用主謂賓結構,詞序比較固定,通常直奔主題,重心落在句子的開頭。
漢語的語法結構靈活多變,一般按邏輯關係和時間順序排列,通常先敘述,後得出結論,重點落在句子的末尾。
例:
中國人:小國人民敢於奮起奮鬥,敢於撿起**,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打敗大國的侵略。
中文(簡體):小國人民只要敢於奮起鬥爭,敢於拿起武器,把自己國家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打敗大國的侵略。
不難看出,中文使用的句子結構是:“如果是,結果就是結果”。 前乙個“條件”是輕; 後者的“斷言”很重要。 譯文的表達方式與中文表達相反,即英文先“斷言”後“條件”,即“結果是什麼,如果是的話”。
雖然漢英文都有時態的概念,但在具體的表達方式和結構上卻有很大的差異。 中文通常依靠上下文和情態詞來表達時態和語態,而英語則使用動詞形態和助詞來澄清時態。
例:
he is always thinking of how he could do more for the people.
他總是想著如何能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
3.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主動和被動使用是中英文的典型區別。 雖然在英語和中文中都存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但在漢語中,主動語態的使用頻率比被動語態高得多; 在英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頻率更高。
例:
中文(簡體) : 在某些地方,人們仍然認為節目是不尋常的,觀眾可以調出節目以顯示在家中的電視螢幕上
中文:在一些地方,人們仍然認為觀眾在自己的電視螢幕上播放**是不尋常的。
西方人的線性思維趨於直接、簡潔、實用,注重事實和邏輯推理,更傾向於使用直接問題和陳述句。
另一方面,中國螺旋思維更注重內隱、間接和修辭表達,注重情感和人際關係,更傾向於使用修辭問題、隱喻、典故等修辭手法。
受西方文化影響,英國思想強調個人主義、競爭性、實用性,更注重個人意見和權利的直接表達; 受東方文化影響,中國思想強調集體主義、合作和人情味,更注重保持和諧和避免衝突。
總而言之,漢式思維和英式思維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掌握這些差異也是掌握英漢翻譯的必要前提。 本文只提到了其中的一些方面,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學習和探索,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材質** 文章及***中的材料均在網際網絡上,非商業用途,僅用於科普,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