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除夕),央行發布2024年1月社會金融和信貸資料。 具體解釋如下
1)2024年1月,社會金融及口徑下人民幣貸款增加650 萬億和 492 萬億, 071 萬億和 025萬億。 這意味著今年1月社會金融和信貸資料好於預期,即資料意味著今年1月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好於預期。
2)如果與同期的歷史資料進行比較,你會發現,今年1月,650萬億新社會融資和4新增人民幣貸款92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值,同比增長0.050 萬億和 002萬億,比2022年增長0%,為歷史同期第二高32 萬億和 094萬億。
從動能來看,今年1月推動社會融資好於預期的主要因素有兩個,即未貼現票據和公司債券(均為資產負債表外債券)。 具體來看,今年1月,社會財政同比增長050萬億,未貼現票據和公司債券增加056 萬億和 048萬億,同比增長027 萬億和 032萬億(增加059萬億),人民幣貸款、委託貸款、非金融企業融資和債券同比增長0.009 萬億, 009 萬億, 005 萬億和 012萬億。
顯然,無論是未貼現票據還是公司債券,都不是社會融資的主要組成部分,也不是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主要渠道,這意味著今年1月帶動社會融資規模大於預期的社會融資的社會融資的可持續性還有待觀察。
今年1月,公司債券增加048萬億,同比增長0%32萬億。 但是,如果我們將其與上年同期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 048萬億美元的新公司債券並不算太高,低於2016年和2022年,與2019年相當。 結合當時的市場環境,今年1月公司債券同比上漲,一方面是低基數因素的推動,另一方面是低利率環境下的回歸常態。
從動機來看,推動人民幣貸款超預期的因素主要是住宅側,企業側表現不盡如人意。 今年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92萬億(增加002萬億),居民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增加035 萬億和 063萬億(同比增長0.)32 萬億和 040萬億),而對企業的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增加146萬億和331萬億(同比下降0.)。05 萬億和 019萬億)。
即使是支援人民幣貸款的住房貸款,如果與歷史同期相比,也只能算是修繕。 具體而言,0雖然新增居民短期貸款35萬億元位居上年同期第一,但絕對值僅與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分別為0%)持平。31 萬億, 029 萬億和 033萬億);0.居民中長期貸款65萬億元,低於2018-2022年同期水平,僅相當於2017年水平。
這意味著,從目前來看,以個人抵押貸款為主的中長期居民貸款仍然疲軟,而低利率環境下的居民短期貸款可能令人意外。
如果只看資料,今年1月份企業的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同比略有增長,但如果與上年同期相比,就會發現企業的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僅略低於2023年同期的水平, 但高於2023年之前的同期水平,而且要高得多,即資料排名上年同期第二,這意味著今年1月企業端的表現其實還算不錯。
1)從前期分析可以看出,今年1月超預期的社會金融和信貸資料,未必比預期高出多少,其表現在歷史同期相對中性。也就是說,今年1月的社會金融和信貸資料基本平平無奇。
2)考慮到1月份的社會金融和信貸資料每年都會超出預期,而1月份是一年中良好開局最重要的月份,這意味著1月份的社會金融和信貸資料並不能很好地代表當年的經濟基本面,因此沒有必要過多關注1月份的社會金融和信貸資料。
3)至少從居民中長期貸款和企業來看,目前的財務資料並不能理想地反映經濟基本面,居民短期貸款、公司債券、表外未貼現票據等資料的改善更多是低利率環境下金融業內捲的結果, 並不代表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改善。
4)由於信貸“開局良好”的客觀因素,1月或歷年第一季度的社會金融和信用資料總會給市場帶來驚喜,但歷史也無數次告訴我們,1月或第一季度超出預期的社會金融和信用資料,往往會成為全年社會金融和經濟基本面的反向指標。
相較於信用資料的“良好開端”,如今官媒紛紛發布2月20日LPR下調的訊息,如果不調整MLF利率,LPR下調的預期最終會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