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將走出疫情三年的泥潭,迎來“正常化”之年。
但經濟學家們沒有預料到的是,“正常化”的過程並沒有像他們想象的那樣進行。 全球通脹持續,經濟增長緩慢不均衡,地緣政治衝突頻發,烏克蘭危機影響越來越深遠,給世界經濟復甦蒙上陰影。
1月24日,由朱敏、張立清主編的《變化與應對:全球經濟金融趨勢與中國未來》在清華大學五道金融學院正式發布。
新書發布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全球經濟治理50人論壇發起人朱敏表示,全球正處於“暖滯脹”的局面,在經濟下行、金融寬鬆走向收縮的過程中,將成為“新常態”。 他**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8%左右,低於31%。在這種情況下,金融風險在上公升,資產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動盪在所難免。
那麼,未來的增長潛力在哪裡? 朱敏認為,在金融風險不斷累積、全球政治環境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當下,技術進步和數字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乙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以下整理自發布會上嘉賓的現場分享,以及“變更與回應”的部分內容。
從“三低一高”到“三高一低”。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一直處於“三低一高”的穩定狀態,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 企業擴大產能、增加就業投入乏力,居民消費意願下降,供給總需求處於“低均衡”狀態。
疫情過後,強力刺激政策推動的總需求上公升打破了這種平衡,家庭消費行為的變化導致商品供大於求,導致食品、大宗商品等領域的高通脹。 全球鏈條壓力達到近25年來最高水平,“瓶頸”凸顯,生產要素因此巨大,主要國家PPI與CPI的“剪刀差距”正在擴大,加劇了結構性通脹,加大了通脹向下游傳導的壓力。
同時,烏克蘭危機持續加大全球短期和長期通脹壓力,將疫情後全球貨幣財政刺激政策推動的高通脹推高至持續高通脹。
短期內,烏克蘭危機將主要通過能源和大宗商品壓力加大、供應鏈斷裂加劇等渠道推動全球通脹。 從中長期來看,烏克蘭危機將加速“去全球化”和碳中和的既定趨勢,並隨著人口老齡化,成為推動全球長期通脹的主要力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低通脹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世界進入了高通脹、高債務、高利率、低增長的新局面。
現階段,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經濟體央行在“保持增長”和“控制通脹”的兩難境地中,更傾向於前者。 結合勞動生產率長期下滑、人口老齡化、地緣政治引發的**連鎖擾動、能源危機等因素,烏克蘭危機“火上澆油”,加速世界經濟陷入“滯脹”。
總體而言,全球經濟正走向“滯脹”。 “滯脹”將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從“停滯”的角度來看,影響經濟增長的長期和短期因素疊加,導致全球經濟進入低增長軌道。 從“通脹”的角度來看,全球經濟的現狀與20世紀70年代的“大通脹”非常相似,兩個時代的通脹都源於大規模的財政政策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而本輪通脹發展較快,外部環境更加複雜, 而它離失控只有一步之遙。
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經濟體央行將面臨解決“停滯”或“通脹”問題的兩難境地,政策不確定性可能給世界經濟和金融帶來更大的波動。 同時,美聯儲的加息和高債務也增加了債務危機或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地緣政治化加劇了經濟的不確定性。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新概念,新全球化,新華盛頓共識,新產業政策,新資本主義,新區域主義,新供給經濟學等等。 歸根結底,所有的“新”都是乙個詞,地緣政治化。
近年來,美國實施了美國製造業回歸、友好岸外包、近岸外包等戰略,打破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形成的世界產業分工模式,對國際投資和國際格局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 這些變化不僅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而且降低了勞動分工的效率,從而削弱了世界經濟增長的中長期潛力。
俄烏衝突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和安全因素日益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制約因素。 作為回應,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加強了合作,金磚國家已經成功擴大,並有望繼續擴大。 全球經濟的碎片化和集團化趨勢可能正在形成。
在這樣的國際新環境下,中國也應該創造乙個更加開放、更加市場化、更加法治化的環境,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推動科學化、法治化和經濟國際化,這可能是中國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做出的選擇。
資料元素市場正在成為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高地。
在過去的一年裡,AI技術以大模型的形式實現了突破。
儘管金融風險越來越大,政治、科技、GPT和大模型的巨大不確定性為未來帶來了巨大的希望,除了人工智慧技術的革命性影響外,數字技術發生的系統性變化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 A人工智慧、B區塊鏈、C雲計算、D大資料、E邊緣計算構成了當前“ABCDE”數字技術的主要內容。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了數字經濟的興起,數字經濟是產品消費、製造業、城市治理、醫療衛生、教育研發等諸多領域的新經濟形態。 資料已成為繼土地、技術、資本、勞動力之後的第五種生產要素,在經濟生產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基於數字技術突破的新經濟形態,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潛力。 資料要素是催生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資料要素市場為資料要素的交易和共享提供了平台,讓資料得以流動和流通。 這意味著,資料元素市場的構建不僅有助於促進資料元素價值的釋放,還可以讓資料在不同組織、不同領域之間得到更廣泛的使用和利用,實現資料價值的最大化。
從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資料要素市場將有助於提公升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釋放經濟活力。 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本土企業帶來了創新機遇和競爭優勢。 乙個高質量的資料元素市場,可以給企業乙個擁抱數字時代紅利的便捷機會,推動企業在產品、服務、生產流程、營銷等方面進行創新,從而提公升競爭力。
本文為本 Observer.com 獨家稿件,不得擅自授權,也不得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