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明扼要地概述了謝林先驗唯心主義體系問題領域的起源和基本內容,以及謝林哲學在這部著作之後的發展,並對謝林哲學的總體情況作了簡要的回顧和評論。 英國概念主義者沃爾特森不僅從現代先驗哲學的發展路徑梳理了謝林的傑作,而且以自己的問題意識看待謝林晚期哲學。 這反映了英國概念理論與德國概念理論的差異和特點。 - 編輯推薦。
《思想與社會》系列——對謝林先驗唯心主義的批判性解讀由約翰·沃爾特森(John Waltson)翻譯。
ISBN 978-7-100-22758-2 定價:3600元。
商務印書館,2023年12月版。
介紹謝林的先驗唯心主義思想。
介紹。 本書概述了謝林先驗唯心主義體系問題領域的起源和基本內容,以及謝林哲學在這部著作之後的後續發展。 本書的第一部分。
第1章、第2章和第3章分別簡要介紹了康德批判哲學、費希特早期哲學和謝林哲學在先驗唯心主義體系之前的發展。
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分別闡述了先驗唯心主義體系的問題領域和方法、理論哲學、實踐哲學、目的論和藝術,而第8章和第9章則粗略地敘述了謝林哲學在先驗唯心主義體系之後的發展,即從1809年《論人類自由的本質及其相關物件》開始的同一哲學和中晚期哲學。 第10章對謝林的整個哲學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和評論。目錄(滑動閱讀)。
第1章:康德的哲學。
第二章 費希特的早期哲學。
第三章:謝林的早期著作
第四章 先驗唯心主義的問題
第五章 理論哲學。
第六章 實踐哲學
第7章:目的論與藝術。
第8章 身份體系
第九章:謝林的後期哲學
第十章 結束語
唯心主義:沉思的外行
附言。 關於作者。
本書作者約翰·沃森(John Watson,1847-1939)是英國第二代概念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加拿大皇后大學邏輯學、形上學和倫理學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 本書譯者是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謝清宇,主要從事德國古典哲學研究。
第10章 結束語(摘錄)。
追隨謝林的思辨有一種令人興奮的興趣,但這與學習黑格爾的體系不同,因為它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謝林哲學的開始和結束在某種意義上似乎是截然相反的。 他的發展過程也不像進化,更像是乙個革命的過程。 首先,我們無條件地否認上帝,這與道德完美的理想不同; 最後,我們堅定地肯定上帝的實在性是解釋所有有限存在的唯一基礎。 對於謝林來說,在他思辨的第一階段,人是一切事物中的一切; 人也是一種實踐或道德的存在,被視為解釋萬物的中心和基礎。 但在謝林職業生涯的末期,人對他來說不再是乙個超然的存在,而只是乙個中介,通過這個中介,神聖的存在揭示了它的無限完整性,儘管這與人類的自由並不矛盾。 如何統一這兩個極端的過程構成了謝林哲學的主要價值,思考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就像思考現實的三個領域(人、世界和上帝)如何統一一樣有趣。 無論人們怎麼說謝林的解決方案,他至少給我們留下了一條可以遵循的道路,一種試圖解釋生活所有事實的哲學。 在回顧謝林發展的主題時,我們不能忽視他的哲學的開端,直到最近在英國和其他地方才占有重要地位的經驗主義哲學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這個領域。 許多英國的思想領袖似乎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唯一的“超感官”現實——如果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道德律的現實,而解決“悲慘地球之謎”的唯一辦法就是盡可能勇敢地履行自己的義務。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孔德、卡萊爾、阿諾德和許多其他人的追隨者所傳承的信條; 信條的核心是:“停止尋找無法解決的形上學問題的答案,將精力集中在你所處的現實上。 把這當作推測的最終結論的做法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做法,它至少與這個結論的推測方法的真實性背道而馳,因為“不要推測”的建議是不可取的。 不可知論充其量只是乙個暫時的思想階段,必須被更肯定的東西所取代。 當我們認識到不可知論的根源在於對超感性的否定時,它為貧瘠的經驗主義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也塑造了謝林的思辨開端。 ......簡言之,雖然謝林第一種思辨形式的結果與經驗主義的結果相似,但他的哲學傾向卻與經驗主義大不相同,正是由於這種不同的傾向,它不斷地被提公升,或者至少傾向於被提公升到更高更好的水平。 經驗主義者對超感性的否定只是他斷言一切真實存在都獨立於理性的乙個方面,因此,人作為智力和道德的存在,都受適用於外部自然世界的同一法則的支配。 絕對不能侷限於適用於特殊和有限的框架,它不能被規定為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實體、原因或感性。 ......謝林對“客觀的”上帝持否定態度是有原因的; 其中乙個原因是(1)他否認現實的上帝是乙個自然神論的超驗上帝,實際上是有限的,(2)康德的理論在一開始就是自相矛盾的。 然而,很難將謝林對“假設”一詞的解釋歸因於康德——根據康德的說法,它類似於幾何學的假設,意味著要創造的東西,而不是要相信的客觀的東西——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康德理論的字面含義的合理推論。 因為,一方面,如果上帝只被看作是“信仰”的物件,那麼他作為乙個超越我們意識的存在,因此是乙個超然的存在,脫離了與我們的理性的所有真實關係,對我們來說“幾乎等同於虛無”。 另一方面,基於康德學說的精神而不是字面含義的解釋將導致不同的結論。 上帝可能在無條件或非限制的意義上超越了知識,但上帝仍然是理性的物件。 這正是康德努力說明的,但他可能沒有以清晰和一致的方式成功地做到這一點;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謝林如何從理性之外沒有任何東西是真實的批判立場出發,首先否認超驗上帝的實在性,然後通過導致這種否定的內在辯證法,最終被迫肯定上帝的實在性。
這就把我們引向了謝林思辨活動的第二個時期,這表現在他的自然哲學、先驗哲學以及兩者在同一體系中的統一性中。 謝林思想的第一階段是倫理唯心主義——一種將上帝放在一邊的理想主義,顯然不能給那些從批判唯心主義中深受惠的人帶來持久的滿足感......謝林拒絕默許費希特的倫理唯心主義,拒絕在康德的指導下“突破自然”,這是對的。 但是,即使在“闖入自然”的這個階段,謝林通過這個階段確定了他與費希特的不同之處,他也立即表明了他在唯心主義哲學前進中的特殊立場的弱點和力量。 新觀點的優勢在於,它認為對自然的理解對於哲學問題的徹底解決至關重要; 它的弱點在於,它仍然將思維與存在對立起來,好像它們是兩個具有同等價值的獨立現實。 順著思路走下去,你確實會發現,一方面,沒有一種不以存在為物件的心靈; 但另一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存在只是作為現實的表象或形象來理解,而不是作為現實本身。 如果你遵循存在的過程,你最終會到達心靈,但心靈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存在的產物。 顯然,謝林並沒有擺脫二元論,但他向自己承諾的二元論是一種精緻的二元論。 由此,他覺得有必要尋求乙個統一的原初,將他不公正地分開的兩者聯合起來。 因此,這種原始的或絕對的就成為一種“預先確定的和諧”,解釋了“主觀主客體”和“客觀主客體”的一致性。 現在,預定和諧的想法只是問題的明確表達,而不是問題的解決方案。 兩個對立的領域被非法分開並人為地結合在一起。 謝林錯誤的根源在於,正如我在第8章中試圖表明的那樣,他沒有將自然從屬於精神,因此他將自我意識排除在宇宙之外。 對此的論證無需重複,但也許表明謝林思辨的第二階段是相對於康德哲學而言的優點。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二部分所取得的見解是,現象世界必然導致本體論世界的觀念,有條件的必然導致無條件的,相對的必然導致絕對,部分必然導致整體。 ......在思辨的第二階段,謝林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斷言了康德哲學中這一階段的終結性: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結果是非精神化的自然,因為他使精神非自然化。 事實上,當我們發現謝林與費希特決裂時,他的哲學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他追求心靈和自然的統一是完全正確的,在這方面,他與黑格爾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他將這種統一性抽象化而不是具體化,這一事實使他遠離了一貫的理想主義原則。 因為如果像謝林和康德所要斷言的那樣,自然在它與理性的關係之外別無他物,那麼很明顯,我們不能通過抽象地排除精神和自然之間的差異來找到絕對,但具體的統一性包括兩者,從而將自然提公升為精神的純粹以太。 ......在謝林哲學發展的第二階段,就像在第一階段一樣,我們看到兩個對手都在要求權力,但誰都無法獲得對對方的統治。 在謝林思辨的最後階段,他試圖借助被淹沒的靈魂和零星的靈感來建立上帝的自我意識人格。 從他的實際成績來看,他的思想發展的最後階段是極不令人滿意的。 謝林不能放棄他對宇宙作為精神居所的信仰,他認為這是所有真理的真理; 但他不知道如何通過純粹的思辨的艱難攀登來證明這種信念的合理性,所以他留給我們的不是哲學,而是詩歌。 當他偏離了倫理唯心主義的狹隘道路時,謝林的致命錯誤是將自然與精神並列,這使他似乎無法恢復原來的精神活力,而只能倒退到非批判的直覺。 在這裡,他與康德的聯絡得到了最密切的表達。 在這種認為世界是某種東西的表達,而這種表達本身只能被描繪成目的,批判哲學找到了可以推翻經驗主義反對意見的支點,從而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理性的存在。 但康德無法說服自己,宇宙實際上是乙個目的論系統; 他試圖達到的極限是,除了目的論之外,我們無法以任何方式理解宇宙。 因此,直到最後,經驗主義的世界觀所投下的陰影一直困擾著康德和那個“離我們每個人不遠”的人。 因為康德否認目的論是絕對真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他的假設,即知識只能與有限、現象或相對有關; 或者更確切地說,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他已經證明,只有那些對有限事物為真的範疇才是建設性的。 因此,謝林錯誤地只從字面上看待康德,而忽視了康德哲學的精神。 因為這種精神是從康德的優秀著作中提煉出來的,它必然導致這種理性的信念,即整個世界是精神的自我啟示,因此是目的的化身。 黑格爾成為康德的真正繼承者,他將批判哲學從它所依賴的貧瘠元素中解放出來,並將其提公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黑格爾和費希特一樣,摒棄了對知識之外的事物本身的不必要的虛構,並同意謝林的觀點,即自然在理性之外什麼都不是; 但是,他並沒有通過將智力同化為自然來降低智力,而是將自然提公升為智力。 他也不允許從最低點跳到最高點,而是試圖將每個位置放在自己的位置上,並通過有機運動的紐帶將它們連線起來。 因此,他非常重視對各種功能的單獨考察,通過這些功能,世界被考慮並最終被視為乙個完整的系統。 同樣,具體世界從時間和空間中最低的概念起點出發,成為具有個性的上帝的光和愛中的宇宙光點。 謝林研究的最好結果是,它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繼任者黑格爾體系的無限豐富性和完整性。 忽視費希特和謝林可能不是乙個嚴重的損失,雖然對他們的著作的研究不應該掉以輕心,但忽視康德和黑格爾就是失去了人類思想之河流淌並置於我們腳下的最好的哲學教育。
《思想與社會》系列叢書已經出版
這是一部介紹性著作,揭示了黑格爾對歷史哲學的掌握。
中國第一本偉大哲學家鮑桑奎的傳記。
英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科林伍德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