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春節檔的最後乙個檔,預留給票房最高、討論最多的乙個——
熱和滾燙”。
過去寫評論的時候,我們會說盡量多談電影,但《火辣辣》是個例外,賈玲是乙個評價這部電影時根本無法迴避的名字,她是這部電影中與她飾演的女主角平行的另一位主角。
女主名叫樂英,當“李煥英”是“李煥英”時有這個梗,當拼音連起來讀,樂英玲。
樂瑩就是賈玲,這個角色在外表上經歷了重生的變化,她也經歷了顏值的重生變化,角色在學習拳擊,她也在學習拳擊,角色在減肥,她也在減肥,角色想贏一次,她也想贏一次。
她讓電影的花絮和彩蛋也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因為那是“賈玲”這個角色的結局。
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性,我們在談論電影之前,需要先談談應該把賈玲和《火辣辣》放在哪裡來評論。
1.賈玲的珍貴。
去北京看春節檔的**時,去賈玲公司所在的公園做生意,發現她公司的窗戶幾乎都沒有露出來,都用窗簾遮住了。 我還看到附近有不止乙個人拿著相機,朋友跟我說,都是狗仔隊,想提前拍下賈玲現在的情況。
這種“全民的好奇心”也讓影片的**走向誤讀和爭吵,影評人認為她是在用**的噱頭做票房,歌頌導演的能力,支援她的聲音,賈玲是中國女導演唯一的苗子,應該被容忍,不應該被批評。
但我認為,在我們談論和爭吵這部電影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賈玲的珍貴之處是什麼?
當然,賈玲和女性有關係,但這種聯絡是市場層面的,她不是國內唯一的女導演,而是唯一乙個能用自己的名字扛起票房的商業片女導演,這是關鍵。
她的電影一直與狹義的女權主義無關,也沒有必要把她歸入製作《芭比》的格蕾塔的型別。
這個**本身在創作上與女性主義視角無關,如果堅持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評價,會讓電影展現出更多的問題。
所以,整個**只是賈玲作為個體能量的爆發,與女人的身份無關。
她更像是公司裡唯一乙個能當管理層、有話語權的女老闆,讓女演員可以多演女主角,可以多給女演員配角,懂得拍女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掛在熱搜上的那個,“熱滾滾**對準人臉”。
這就是嘉玲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所以對我個人來說,如何對待《火辣辣》是很清楚的——哪怕是減肥的噱頭,那又怎樣? 以往大量男演員減肥的電影都拿來當賣點之一,一視同仁,沒問題。
但我們也要弄清楚,支援這樣一位女導演的最好辦法就是買票,而不是禁止批評,只要她拍了,我們就買票,在市場比例的弱勢下,買票是一種票,但禁止批票是一種溫和的扼殺,讓《嘉玲》難以走得更遠。
我們需要支援、鼓勵,更重要的是,提供建議。
第二,這部電影是什麼樣的?
第一次看的時候流淚的地方,就是最後花絮裡她出現在擂台上的過道,賈玲在減肥前走過了位置,減肥後第一次真正的出手,她突然中途拍不出來,跑回休息室獨自哭泣。
這是《火辣辣》最大的優勢,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說的特殊性帶來的——賈玲是在拍自己,像是那樣哭泣,為別人,別人毫無徵兆地哭泣,但對自己來說,卻是不可避免的情感積累,她很清楚女主在別人找不到的情況下會想到什麼, 她會有什麼情緒,她需要發洩什麼。
她知道自己的性格和身體。
我將提出一些具體的觀點。
乙個自卑的人在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後重生,當她即將踏上擂台的那一刻,她會怎麼想?
賈玲給出的答案就是我開頭提到的過道,影片最後的呈現是超現實的,安排了越來越瘦的樂瑩在玻璃上看到過去的自己,讓過去的自己給她打氣,給她豎起大拇指。
我看到的是過去的一年,和過去的自己,不是興奮、緊張、驕傲,而是時間線裡最後的“回來”。
這是一種非常克制和精確的視角呈現。 這應該也是她在花絮裡痛哭流涕的原因,因為現實中的賈玲一定在一年前就真的看到了自己,這讓電影的後半部分成本高昂而有效,也讓花絮成為電影故事的一部分,甚至那才是真正的結局, 突然有一種力量感。
再比如,樂英的眼淚。
乙個自尊心極低、性格討人喜歡的人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
我也覺得賈玲給出的答案很準確,她不哭,也不喜歡說疼。
在那次自殺之前,樂瑩一次都沒哭過(那次為了喜劇效果的筋膜刀刮不算),她被姐姐要房子,和家人分手,被“新男友”甩了,錄製節目當眾羞辱,被老闆**背叛,被閨蜜男友背叛, 去當伴娘,她一滴眼淚都沒流過。
以下幾點在節目錄製中也是刻意強調的,楊紫的角色讓導演特寫淚流滿面,但樂英卻流不出什麼。
這是自卑感的表現,因為她覺得自己不配流淚,對那麼多挫折都麻木了。 她總是向別人詢問“痛苦”,並把“好”留給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結局和浩坤的對話如此重要,因為每一句台詞都對應著她乙個個的變化。
疼嗎? 很痛。
吃牛蛙? 我不喜歡牛蛙。
吃飯? 改天。
哪一天? 這取決於心情。
更詳細一點,聲音的變化。
杜樂英變瘦變強後,聲音依舊“低聲”,她沒有因為自信而大聲說話,也沒有變成陽光開朗的形象。 這並不符合電影中人物的張力,但更符合人的自然狀態,賈玲很清楚,幾十年內向的性格不會突然變得外向,價值感的獲得並不需要依靠外向的性格來呈現。
這些都是只有賈玲才能寫出來的情感,也是這部電影最無可匹敵的部分。
但或許是因為這個角色離她太近了,劇本裡有乙個非常明顯的來自她不知所措的,她總擔心觀眾認為杜樂英學習拳擊的動力不夠,所以她加了很多強烈的刺激,那就是極端事件。
男友出軌閨蜜,姐姐說她壞話搶房子,表哥算計她在綜藝節目中當紅,她在工作中被老闆性騷擾,健身房裡的新男友也是渣男。 人物在高密度的衝突中陷入了背叛與分離的境地,衝突過於頻繁和激烈,讓觀眾在觀看前半部分時,有點難以用自己來代替對角色的共情。
在這個角色的前半部分,本該刻畫的一些方面缺失了,這些可以充實這個角色弧線的細節,在電影中被衝突所取代。
其實不用害怕,觀眾都能感受到其中的誠意——
上一場樂英拳擊比賽,邀請全國女子拳擊冠軍張桂玲與對手對戰,賈玲顯然是一場沒有替身的實戰,她用體育視角拍攝了最後的拳擊,而不是運動女性;
在電影中,樂瑩自殺後的哭泣和“很痛”這句話,以及電影外花絮中賈玲在過道中間的哭泣。
無底的體重記錄備忘錄,那個媽媽,我好累;
賈玲第一次在國產片中為胖女角色寫,也為**人寫拳頭;
當然,也有100磅的體重,有些人不願意承認。
這不就是真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