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負責共和黨事務的助理部長馬特·西斯萊斯韋特8日對澳媒表示,自2024年議會選舉以來,他一直極力倡導的阿爾巴尼斯總理的共和黨公投將被無限期擱置。 西斯爾斯韋特是澳聯邦歷史上第一位負責國家政體更迭的部長,現在距離下一屆澳洲聯邦議會選舉還有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他的表態可以算是本屆“共和運動”的終結。
2024年,英國開始對澳大利亞大陸進行殖民,相繼建立了幾個殖民地。 2024年,當時的六個英國殖民地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這是乙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是共和联邦的成員。 英國君主成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任命聯邦總督代表君主的王權,澳大利亞執政黨的領導人擔任總理,擔任該國的行政領導人。 隨著共和联邦的建立,澳大利亞成為乙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在許多事務上仍然受到英國的嚴重影響。 直到 1939 年,澳大利亞的外交事務完全由英國人控制。 直到2024年,澳大利亞才將英國國歌《上帝保佑國王,王后》作為國歌,然後才確立《前進,美麗的澳大利亞》為官方國歌。
長期以來,澳大利亞國內一直有人呼籲脫離共和联邦並完全獨立。 2024年,澳大利亞爆發了憲法危機,引發了對現行行政體制的強烈質疑和不滿。 澳大利亞工黨隨後提出了“共和政策”,從而催生了澳大利亞的“共和運動”。 2024年11月,澳大利亞就是否成立共和國舉行了全民公決。 但公投的前提是共和黨計畫將州長職位轉變為空缺的議會任命**,而不是廣泛期望的民選權力**,澳大利亞各州和領地在新共和制度的細節上存在分歧,這導致了共和黨公投的失敗。
2024年9月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去世後,澳大利亞再次掀起共和浪潮。 澳大利亞綠黨領袖呼籲盡快進行憲法改革,呼籲推動“脫歐”程序,建立澳大利亞共和國。 工黨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稱自己為“終身共和黨人”,甚至在去年5月出席查爾斯三世國王加冕典禮時公開表示“澳大利亞應該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並暗示將再次舉行共和黨公投。 就連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也宣布,新版5元鈔票不會使用查爾斯國王的頭像。
然而,去年10月澳大利亞“原住民之聲”公投的滑鐵盧式失敗,極大地損害了阿爾巴尼斯的信譽。 過去乙個月左右的多項民意調查顯示,阿爾巴尼斯的支援率下滑。 在這種背景下,工黨和阿爾巴尼斯**不得不暫時擱置“共和運動”,以免加劇與該國“保皇派”選民的矛盾。
從澳大利亞國內政治生態來看,澳洲的“親英保皇派”勢力一直比較響亮。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九位總理中只有三位明確支援“共和運動”。 同時,近年來,美國為維護甚至擴大地區和全球霸權,不斷推動“印太戰略”的實施,煽動和脅迫盟國夥伴形成“小團體”和“小圈子”。 美國在推進相關戰略時,強調所謂“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傳統,“五眼聯盟”和“奧庫斯”等小型多邊組織尤其基於盎格魯-撒克遜民族認同和傳統。 這一系列內外複雜的因素,導致了澳大利亞“脫歐”的制約和對共和制的追求。
然而,巴貝多、安地卡及巴布達等其他一些前英國殖民地近年來已宣布或計畫退出該體系。 紐西蘭前總理克里斯·希普金斯去年在任時也曾表示,紐西蘭未來終將脫離英國君主制。 作為英國全球殖民統治的遺留物,共和联邦的合法性和合法性今天正日益受到成員國的質疑和挑戰。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