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新三”的啟蒙反擊。
新華社記者 劉錚.
在當前經濟困難的背景下,中國“新三”——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表現令人矚目。
2023年,“新三”出口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99%,高於整體出口增速293個百分點,也推動了中國成為全球汽車製造和太陽能裝機容量第一大國,讓世界對“中國製造”印象深刻。
從當初落後於世界的“短板”,到如今引領世界潮流的“長板”,變化可謂是驚天動地。 突破壁壘所取得的成果,在實章中可見一斑。
首先,依靠科技創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當量變積累到一定階段時,就會有質的飛躍,要有毅力和耐心。
中國汽車工業曾想“以市場換技術”,但只能隨波逐流,同款車型的合資品牌往往成為世界領先的高地。 然而,經過10多年的耕耘,通過抓住電動汽車、智慧型網聯等“彎道超車”的機遇,國產電動汽車以技術創新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成為全球高價效比高地,造福中國乃至全球消費者。
看看這個布局和這個場景:廣州珠江畔,占地7500畝的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繁忙,以整車廠為核心,可實現10公里以內的電池、電控、底盤、車身等核心零部件。 新年第一天,“九陽吉”號汽車滾裝船載著3600輛國產新能源汽車開往墨西哥。
回首往事,我不禁感慨萬千。 同樣,歐美在太陽能發電技術和應用方面遙遙領先,現在中國太陽能電池專利申請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行業領導者。
顧詩云:“長安在哪裡,只在馬蹄下。 如果說產業公升級是“長安”,那麼創新驅動就是“馬蹄鐵”。 根據世界智財權組織的資料,中國的創新指數已從2011年的世界第29位上公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勢頭已經上公升,這是可以做到的。 只要持之以恆,創新驅動的作用就會越來越明顯。
第二,體制機制的優勢是我們培育新動能的獨特法寶,要有遠見和勇氣。
推動自主創新,作為“看得見的手”,引導力非常重要。 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獨特優勢所在,也是創造“中國奇蹟”的源泉之一。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往往較弱,加大了對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引導和支援力度。
誠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一些艱辛甚至挫折,有些企業倒閉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終的效果不僅達到甚至超出預期。
經過多年的耕耘,我國已形成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階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產業,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 國家發改委資料顯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從“十三五”初佔GDP的8%左右,提公升到“十四五”中期的13%以上,預計2025年將超過17%。 新的動能繼續施加力。
最後,在困難之中,我們要抓住機遇,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堅定行動。
要說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哪個國家不難? 是否有可能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 回顧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在重重困難中抓住了機遇,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他踩在山峰上,看著眼睛。 雖然困難重重,但優勢在不斷積累。 2023年底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 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市場,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大力支撐,只要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充分發揮優勢,持之以恆,就能不斷開創新的發展局面。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