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農業作為新興的農業方向,旨在解決“農民種什麼,未來吃什麼”的問題。 這個概念最早由趙啟國院士於2008年提出,至今已有16年的歷史。 功能農業的發展經歷了概念提出、科技創新和產業示範三個階段,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功能性農業被定義為通過在天然富含有益成分的土壤中生長,或通過生物營養強化和其他生物技術種植,在農業和副產品中生產一種或多種有益成分(例如礦物質、生物化合物)的做法。 這些產品旨在解決因缺乏微量元素而導致的“隱性飢餓”問題,實現營養均衡,維護人體健康。
我國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吃飽喝足”、“吃得好”、“安全養生”四個階段。 功能性農業代表了健康飲食的階段,重點是調整和改善微量營養素的適當攝入量。 這一轉變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現代農業轉型公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在國際上,功能農業的發展也受到關注。 全球約有20億人因營養攝入不足而遭受“隱性飢餓”。 功能農業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到2025年,功能農業產值將達到1500億元,規模將達到2000萬畝。
中國建立了功能農業主流平台,如全國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一帶一路”國際功能農業科技創新研究院,旨在促進功能農業的發展,加強農業科技國際合作。
未來,功能性農業不僅會發展硒產業。 雖然硒產業是功能農業的乙個重要方面,但功能農業的發展需要更加多樣化和平衡。 當前,功能農業面臨的問題包括基本模式和方法研究不足、缺乏標準體系、科技創新鏈普遍脫節等。 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快規劃建設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立相關重點攻關專案,建設國家功能農業創新示範區,加快建設功能農業“新農業科學”,為產業提供人才支撐。
綜上所述,功能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它不僅僅是“種更多的農產品”,而是“種更好的農產品”,從“吃飽”到“吃得健康”。 這一轉變不僅關係到人民健康,而且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對推動我國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提高我國居民營養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新年創作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