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的百年歷史中,有許多有識之士,他們竭盡全力把國家從動亂中拯救出來。 李鴻章領導的以“掌握師傅治國之長本領”為口號的西化運動持續了30年。
30年來,在這些人的領導下,政治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乙個古老的國家,也在逐步走向世界。
然而,不幸的是,1894年,日本發動了第一次中日戰爭,北洋艦隊被徹底殲滅,中國的現代化程序被打斷。 但是,這顯然無法阻止中國人民尋求救國和生存的道路,我軍建設再次被提上日程。
在歷史的舞台上,有乙個主角——海奇船。 1911年,英國人從上海黃浦江起航,歷時400多天橫渡大西洋,在中國航海史上寫下了一筆巨響。
然而,出乎船上所有人意料的是,當他們離開時,他們掛上了代表清**的青龍黃旗,而當他們回來時,他們已經是**五色旗了。
巡洋艦“海岐”號是現代海軍艦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清朝建立的北洋艦隊。 自1840年英軍屢次在廣東沿海挑起事端,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清朝有識之士開始走向世界,他們意識到,要想恢復國家的衰落,就必須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他們從西方購買先進的海軍裝備,到建立天津海軍大師館,再到建立福州造船局和江南製造局。
所有這些行動都表明,我國正在逐步形成建立海軍力量的想法。 清朝建立了四支現代海軍,其中北洋艦隊是最強大、規模最大的。
然而,這支花了三年多時間在1888組建的艦隊並沒有活多久。 1894年,日本聯合艦隊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突襲了北洋車隊。
第二年,北洋艦隊陷入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1895年1月,隨著日軍在山東榮城灣登陸,威海衛戰役爆發。 乙個月後,儘管北洋海軍師拼命抵抗,但隨著丁汝昌的陣亡,全軍全軍覆沒的局面無法改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清朝的海軍建設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清朝**意識到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是多麼重要,於是他們再次掀起了從西方購買**的熱潮。
自甲午戰爭結束以來,中國已從世界各國訂購了約40艘巡洋艦和驅逐艦。 但是,今天我們將介紹保護巡洋艦海奇號的主角,該巡洋艦是清**於1896年從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的。
由於北洋艦隊失敗的教訓仍然鮮明,再加上國內保守勢力的反對,對於是否應該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購買和建設海軍,一直存在爭議。
而海奇交付過程中的一些小問題,也預示著這支隊伍的未來不會像想象中那麼順利。
下面我們仔細看看這艘**的特點,海氣號和它的姊妹艦海天號同屬一艘海天級圓頂巡洋艦,艦長為1292m,寬 142m,估計有360人。
雖然在這一點上略遜於海天,但仍算是當時中國噸位最大的艦位之一,實力不容小覷。 該艦配備兩門45重T型炮、10門45重Y型鋼炮、16門三磅重的Hatch Chase炮和5個魚雷發射管。
海地巡洋艦和海岐巡洋艦的威懾力首次展示發生在1899年,當時它們剛剛交付給中國。 同年,義大利向清**提出無理要求,要求租用三門灣,如果清國拒絕,可能面臨義大利的軍事威脅。
但在“海奇”號等新船的加持下,清**信心滿滿。 在全面考慮了義大利海軍的實力後,清**認為自己有能力與之抗衡。
結果,清朝**一方面堅決拒絕了義大利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做好了充分的戰鬥準備。
原來,由於海軍實力的增強和及時的防備預案,清**成功阻止了義大利對三門灣的租借請求。 這一勝利再次證明了加強海防的重要性。
風波平息後,質疑清**海軍建設的聲音幾乎消失了。 事實上,當時清朝在海防上下了不少功夫。 這一次,北洋艦隊的規模翻了一番,從原來的25艘增加到了43艘,每艘艦艇的戰鬥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公升。
這些**大多來自英國和德國,在甲午戰爭後被清朝**購買。
當清**面臨國力下降的困境時,一艘名叫海旗的軍艦身著西式服裝,卻被帶上了"回到光源"的那一刻。 1908年,葡萄牙與清朝的衝突公升級,清朝派出裝備最精良的,被召喚"**海軍的第一艘船"的海奇。
“海岐”的威懾作用,使葡萄牙人第一次在清**面前退縮,這標誌著清**國際視野的擴大。 然而,這只是海奇號船輝煌歷史的前奏。
1910年,“海岐”號開始了它的環球之旅,讓世界對中國海軍有了新的認識。 海旗不僅"**海軍的第一艘船"它也是中國海軍第一艘環球軍艦,航程令人驚嘆。
1910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去世,喬治五世繼位,世界各國紛紛派出使團參加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
雖然海棲號的歷史已經過去,但它的航行故事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這是中國海軍歷史上的乙個里程碑,也是中國走向國際舞台的重要標誌。
為了展示清海軍的實力,清朝皇帝派親王愛心覺羅在珍赴英國祝賀並訪問美國。 擔任“海奇”號船長的是程必光,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航海老兵。
程必光出生於廣州縣象山縣的乙個農民家庭,由於入不敷出,他在姐夫的指導下誤學了航海藝術,這成為他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在中國黃海北部海域挑起戰爭。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中國的主要海軍力量北洋艦隊與挑釁的日本軍隊發生衝突。
程必光是當時廣兵艦的管樂隊,他要求上級留在北洋艦隊備戰,李鴻章批准了。 廣東三船隨後併入北洋海軍師。
甲午戰爭爆發後,甲午戰爭爆發,程必光怒氣沖沖地投身於戰鬥。
程必光雖然在甲午戰爭中遭遇了海軍艦艇的失敗,但他並沒有被打敗。 相反,他憑藉豐富的海戰經驗,成功地使艦艇渡過東海、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蘇伊士河等,進入大西洋。
在此過程中,程必光還向日本海軍提交了投降書,隨後接觸到了孫中山先生創立的星中學會,對西方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1911年,程必光有機會率領海旗前往英國,這對他來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程必光上任後,把促進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立即下令全體船員剃光頭發。 “海七”號趁著這個機會回到了“母親家”進行船體保養,與此同時,程必光也帶著這裡出生的“海七”號再次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
當時中國的航海條件並不理想,在海上行走時經常發生事故。 袁佩甫、顧世忠、連金元、陳成奎、陳壽甫這五位先行者,都因水土而死。
按照當時的慣例,他們被埋葬在聖約翰公墓。 為了紀念他們的貢獻,程必光決定對墓地進行翻修。 他在墓碑上寫下了“清朝老勇”五人的來歷、姓名和身份,題詞是“玄通三歲辛亥閏六月吉日重建”。
這是自五人遇難以來中國海軍首次有記錄的訪問。 1911年9月10日,這艘船離開英國,經過十多天的航行,“自由女神像”終於出現在全體船員的視野中,大家都忘記了航行的疲憊。
這一次,艦隊成功完成了中國海軍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西洋航行,抵達美國紐約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