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操場”系統構建體育教學新場景; 高考改革後,課堂上多了有趣的實驗,師生互動多了,......多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北京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日趨深入務實,改革成果從校園、課堂的實際發生到師生的實際收穫可見一斑。
日前,2023年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暨教研工作會議召開,總結過去一年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取得的成果,部署2024年“教-學-評價”一體化改革。 “一年來,首都教育體系加強組織化教育,系統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等教育要素改革創新,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校'的期待。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毅說。
堅持“五育”融合,善用身邊的“活教材”
我覺得解放軍叔叔是最可愛的人。 他們早出晚歸,渾身泥濘,水汪汪,第二天天還沒亮就出門了,很辛苦。 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民族學校“我身邊的抗洪救災故事”主題班會上,孩子們用泥畫表達了對心中最可愛的人的感激之情。
2023年夏天,京津冀遭遇史上罕見的暴雨襲擊,北京門頭溝、房山等災區學校將把抗汛救災精神發揚到思想政治課程中,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感情和責任感。 學年第一課,班組會議,跨校、跨學科專案式學習......抗洪救災的感人故事,變成了最有說服力的現實“教材”。
2023年4月,密雲區譚營滿族蒙古鄉中央小學“胡斯勒”馬頭琴樂團師生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精湛的表演贏得了現場熱烈的掌聲。 據統計,2023年以來,依託北京市教委、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美育芳草”青少年藝術節,國家大劇院已推出60多場學生專場演出,近6000名學生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
在中小學校園內,建成了勞動實踐園區,“家-校-社群”協同勞動教育體系逐步形成。 700多個資源單位為學生提供了2000多門豐富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通過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進行全面記錄。
下一步要形成內外勞育的新型勞動教育資源觀和環境觀,跨越學科界限,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環節,跨越校園邊界,滲透到全區域資源環境。 “李毅說。
堅持評價牽引,回到育人的“主戰線”
2023年7月,北京市將聚焦基礎教育改革的現實問題,啟動中小學全體教師暑期培訓。
建設教育強國,賦予基礎教育新的內涵。 這不是乙個簡單的“標籤”,每個學科的每位教師都應該從自己的課程計畫、課程、作業和考試中找到切入點。 李毅表示,此次培訓聚焦於教育強國背景下的基礎教育改革,注重培訓的實際應用效果。
腳踏實地、解渴、實效有效,為期兩個月的“全員培訓”迅速轉化為“全員拼搏”,形成了2000餘項優秀教學設計、作業設計、命題設計、團隊會議和校-家-社群協同教育活動設計等案例成果。
2023年9月,以“大減、小加、多渠道、新載體”的思想推進高考改革,改革考試方式,調整評分方式; 10月,啟動高考改革“質量月”,教研部門和負責督察人員深入各學校,對調整後的考核方法進行學科研討展示; 12月,進入高中入學考試改革“評估月”。 李毅說:“我們希望以評價改革為牽引,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引導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引導學生提高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首都教育持續推進'教-學-評價'綜合綜合改革。
北京中小學的課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在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麗澤中學地理課上,學生為旅行社開發私人旅遊路線; 在通州運河中學東校區生物實驗室,同學們用麵糰、牛奶、花生、橘子等進行實驗; 北京八中校園內成熟的柿子,成為生物課、勞動課、美術課等多門課程的重要材料。
課堂上,生活氛圍更濃郁,有趣的實驗更多,學生......多獨立思考和**教師引導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建構和應用知識。 北京用評價的接力棒,引導教育主力軍聚焦校園教育、課堂教育“主戰線”,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穫。
堅持協同供給,打造育人“新載體”
做好“大減法”,即減少低效、無用、冗餘的學習和考試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用真正的“小加法”,即將興趣和思維素養的培養嵌入到掌握學生基礎知識的過程中。
李毅表示,未來,北京將進一步擴大高中教育團體、教育聯盟和學區的作用,使其成為新的教育載體,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便利的條件。
面對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北京市基礎教育全面改革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是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青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北京市已建立青年創新學院,並命名首批18家北京市青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未來,推動建立有組織的城市學校一流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匯聚優質資源,在課程開發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革,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載體、新賽道。 此外,北京市也在探索利用教育數位化推動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提公升教育質量,為首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365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手拉手”結對,紮實推進幹部教師交流輪換,開展教研融合,統籌教育......學校、家庭和社群李毅道:“初心所指,使命必須實現。 北京市正在建設的有組織的教育體系將不斷向前推進,凝聚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匯聚一切有益資源,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堅實的支撐,努力譜寫首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中國教育報。